学困生之所以落后,是因其自主性、自觉性、毅力较弱,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足,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优等生很容易理解问题,学困生就是理解不了;优等生不犯的错误,学困生往往一犯再犯。需因材施教,督促纠错。
从教学效益最大化来讲,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学困生转化上,教学效益是高的。因为保优与提优,即便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提升的幅度也不可能很大,有的甚至根本就不会显效。
因此,从总的教学产出与投入比来讲,转化学困生的教学效益一定远大于保优与提优工程。当然,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可能的轨道上取得最好的发展。老师能做的就是按需供给。
四、抓学生读书就是抓教学质量——学校抓教学质量重在使学困生转化,加强阅读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抓学生读书就是抓教学质量。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大多并不是智力低下,多是没有良好的习惯,不读书、少思考,遇到问题脑子一片空白,缺乏自信,没有兴趣。对这些同学,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补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学困生知识储备少、思维能力弱与缺乏学习信心之现实情况,靠直接补课本内容与手把手帮扶,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而应靠阅读使其脑子动起来,通过对文字的感应使其逐渐提升学习能力,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
1.读科普,激发兴趣,爱上科学。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是因其对相关知识没有概念,不了解,没兴趣,通过引导其阅读一些浅显科普读物,引发兴趣,促进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才有可能进入学习状态,否则一切都是白说。
有经验的老师在进入新课教学时,总是通过引入故事、实验现象、问题讨论等形式勾起学生的兴趣。而后再进入新课教学。而对学困生,知识储备太少,联系实际缺乏,需要更多的阅读,弥补其不足,才能进一步激发其潜意识。
最大的悲哀莫大于心死,最怕学生没有想法,没有目标,没有学习的*!通过引导其阅读,激发其了解自然的兴趣,同时积累知识,慢慢就可以促进其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提升,再引导进入系统知识学习就有可能了。
2.读传记,树榜样,立志向学。引导学生读一些名人传记,励志等读物,由于都是故事类,趣味性强、可读性强,容易读下去,若再适当设置一些浅显的阅读问题,激发兴趣同时也可以把其阅读引向深入。
这些名人故事类、励志类读得多了,思想上就会受其感染,无意间就会引发一些思考,若在设置一些阅读问题,引导其深入思考,就会进一步为其树立榜样,促进其向学习方向转变,同时读多了也有助于表达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3.读名著,悟人生,感受经典。待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与体验后,能够进入读书状态后,还可以引导阅读经典名著,促进其深度阅读。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碎片化阅读更多,但最好还是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才能有更多感悟。
当然,大多数名著的阅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与能力,学困生不一定能读下去,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推荐其阅读,比如说可从易读热闹有趣的开始,如《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有些学生陷入游戏比较深,喜欢看电视武打片,就可以先引导其阅读《射雕英雄传》等武打小说,先让其从电视片转移到阅读小说上来。当然,转变学困生需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提高认识度,逐渐从书本走向课本。
不要担心学生读“闲书”会耽误学习,学困生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对文字的感悟力没有得到提升,硬教给他几句话,几个定理与公式,对其学习能力的提升,知识系统的构建,一点作用都不起。
而阅读是一种全方位的提升,深层学习动机的系统性激发。通过阅读使其知识面扩宽了,认知能力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并且还学会了思考,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进而爱上学习,厌学思想情绪得到根本转变。
要学困生从根本上脱困,不是填鸭式补课与强化训练;而是要从根本上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治本之策。通过引导并指导阅读是一条可靠的捷径,曾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得到验证,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