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明星造人设是出于商业考量,那普通人造人设则多是为了面子。
鲁迅在《说“面子”》一文中曾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好面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但并不是中国特色,外国人也好面子。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就讲述了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为在一次晚会上“装点门面”,向朋友借了一条项链,不料项链丢失,最后用了10年时间还项链的故事。
大家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这在古今中外,没有太大差异。
明星因为生活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因而很容易被人抓到“把柄”,导致所谓的“人设崩塌”,但普通人的“虚伪”程度一定输于明星吗?明星卖的“健身达人”“开心果”“知识分子”人设,哪一类在朋友圈找不到对应呢?
“无利不起早”,人为什么要费尽心力地打造人设呢?一些人是出于实用目的。比如明星打造“学霸”“老干部”“好男人”人设,可以增加记忆点,获得观众的好感,赢得相应的戏约和代言。
普通人打造人设也可以获得现实的利益。通过造人设,人们可以为自己增加社交筹码,提高美誉度。比如你喜欢一个姑娘,她是个文艺青年,你在朋友圈打造文艺人设,也许就能吸引到她;比如你是个广告设计师,经常在朋友圈发自己的作品,打造技术大牛人设,也许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打造人设,就是为了向所有人或者某个对象说明我是谁、我有什么、我值得被你喜欢,你要喜欢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设可以当成一张自定义的名片和柔性简历,给当事人带来现实的利益。这时,人设起到的就是一个类似社交面具的作用。当一个人想进入某个团体或圈层时,常常会人设先行。比如,一个人想进入文化圈,可能会经常在朋友圈晒书单,为自己打造爱读书的知识分子人设。
当然,有些特定场景下的人设,并没有那么复杂的“居心”,纯粹只是一种生存策略。比如一个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在对环境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很可能会给自己塑造无公害的小白兔人设,以降低自己对别人造成的威胁感,更好地融入集体。
还有些人打造人设是为了寻求安慰,给自己带来满足感。从心理学上说,自我可分为真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三个层面,而人设,就是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的结合,即“希望别人看到的我”。当一个人觉得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存在差距时,常常会产生自卑、沮丧等情绪,为了释放这些情绪,人会启动一些自我保护机制,如美化和撒谎。
比如一个胖女孩发朋友圈之前,往往会把自己的照片修得很瘦,因为她希望以瘦的形象出现在别人眼前,于是就会设法给自己打造一个这样的人设。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幻想改变自我、实现逆袭,最终却贻笑大方的故事。
现代女孩要比东施幸运得多,发达的社交网络给人们打造人设提供了天然平台。由于互联网的“欺骗性”,你只能被动接受对方输出的信息,根据这种信息形成对一个人的认知。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装扮自我,建立人设。如果东施生在这个时代,命运可能会被改写,也许在某个直播间,网友正疯狂地给她刷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