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辋川庄作
导入:
师:备注:观画猜诗,第一幅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画,第二幅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彩色画。
感评:
这个导入虽然好,但对后文的解读没有明显作用。
生:(齐读《积雨辋川庄作》)
师:备注:疏通字词,对“藜”“饷”等字做了正音,对朝槿这种植物做了讲解。
师:这位同学读一下首联。
生:(读)
师:这位读一下颔联。
生:(读)
师:这三排的同学一起读前两联。
感评:
为什么非要让前三排读?一起读不好吗?前三排读声音太低了。
推进一: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看看前两联的景物有何特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心绪、情感?
生:积雨的特点是空灵。
生:静,以动衬静。
生:转黄鹂,向往自然。
生:诗人心胸宽广。
生:空林的特点是寂静,蕴含了作者的寂静。
推进二:
师:这环节我们从景物特点来体味作者的情感,通过白鹭、黄鹂等景物,读出了作者抒发的寂静等情感。但找的情感正确吗?读后两联。
师:读完后两联,我们能感悟到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提完问题12分钟。
生:“山中”一句体现了诗人独处空山之中的心静。
生:“习静”就是坐禅,从这里看出了作者内心的平静。
生:我看到了悟道得禅,获得了解脱。
师:从哪看出?
生:“清斋”,是佛教每天做的事情。
师:什么叫“清斋”?
生:纯净没有杂质的。
师:“清斋”是什么做的?
生:露葵。
师:葵生长在哪里?
生:松下。
师:松也是高洁的象征。
师:看一看“野老争席”的典故(展示故事)。
师:再看“海鸥相疑”的典故(展示故事)。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里可以看出纯净的内心和向往自然,我们读出了道家的思想。
师:禅中生境:以宁静的心境获得无欲无求的心灵自足与喜悦。
师:不仅观山中世界,还吃松下的露葵,似乎走入了一种禅意的世界。
推进三:
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前两联,看看你能不能读出这种禅意,小组讨论。
至此23分钟。感评:
是传统的、规范的诗词鉴赏课,一板一拍,思路清晰,流畅自如。紧扣文本分析,节奏比较从容。这种课太难上了,上好了就不简单。
王维的诗歌的那种禅意,很难解读,解读出来了不得了。
讨论了2分钟。
师:你说。
生:“烟火迟”,“迟”体现了缓慢、安闲。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积雨空林”。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蒸藜炊黍。
师:为什么饷东菑?生:农夫繁忙。
师:这种繁忙和“烟火迟”不是矛盾了吗?
师:王维需要劳动吗?
生:不需要。
师:你还想到了哪个诗人?
生:陶渊明。
师:有哪些诗句?
生:“种豆南山下”“农人告予以春及”。
师:陶渊明要不要劳动?
生:要。
师:你更喜欢陶渊明还是王维的这种?
生:喜欢王维的这种静观。
师:所以说:“故能观之,故能高致。”
师:禅意是静观变化。忙和闲是体现了禅意。
师:你还能从哪看出禅意?
生:夏木转黄鹂,动静结合体现了禅意,就是静观变化。不仅是环境的静,更是它内心的静。
师:动和静也能融合在一首诗中。
至此33分钟。
师:同学们还能找到其他的吗?
生:吃素食符合佛教的不*生,体现了一种禅意。
师:我们这节课走进了禅境,当我们怀着禅心,我们就读出来景物中的内涵。
师:看一下今天是如何读诗的?第一步是缘景明情,但有的感情概括不准确,于是我们因境观景,在“情”“境”的熏陶下反观景物,读出其深层内涵。
师:用这个方法,再看王维的《终南别业》。
感评:
整体设计很好,有文本的深入解读,有课外延伸,只是读得稍微少了一点。
教的方法也不多,教学力度还是比较多。
师:你看出来什么?
生:我从“中岁颇好道”看出诗人喜欢道。
师:我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到作者的淡然豁达。
感评:
可惜时间稍紧,没有点评完《终南别业》,这个课外延伸昙花一现,前后不到2分钟。
整体较学思路是:缘景明情—因情悟境—因境观景。最后一个环节有点反了,意境是从景中悟出的,怎么能知道意境之后再去“观景”呢?既然知道了意境,悟出了意境,说明对景物的解读是正确的啊!
一般解读诗歌的顺序是:意象—意境—感情。其实这种逻辑顺序值得商榷。意境和感情不能截然分开,就艺术层次而言,意境比感情还更深一层。意境是文学作品借助形象营造的意蕴和境界——“意蕴”就是情感、意义的蕴含,而“境界”是一种意味无穷的、难以言传的、层次极高的情境世界。“意境”是文学作品意蕴达到的最高程度的表达,它饱含情感,同时又是情感基础上的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