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月2日 (农历冬月廿七),日俄战争中旅顺口俄军向日军投降。
1月2日。经过日军半年之久的围困进攻,阿那托利-斯托赛尔将军终于交出了旅顺港。4时30分,乃木希典在东京接受了斯托赛尔的投降书。日本天皇作出保证,所有的投降部队将受到人道的待遇。然而,根据日本惯例,斯托赛尔则将被判处死刑;除非沙皇尼古拉肯出面为他求情。
斯托赛尔和他的部队曾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努力。城内剩下的4.5万名俄国士兵,7700人战死,1.5万人受伤。斯托赛尔在彻底投降之前,交出了1万名处于饥饿状态的士兵。日方在11月27日至12月5日之间,共死亡1.1万名士兵。有些人并非死于炮火之中,而是坠落在俄国人设置在城市周围的层层铁丝网上。幸存者们踏着埋在冰雪里的伙伴们的尸体,艰难地而又是坚定地向前推进。
日军占领锦州东北全部沦陷1932年1月2日 (农历冬月廿五),日军占领锦州东北全部沦陷。
1932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从三面向锦州发动总攻,2日占领锦州。中国驻军3万余人奉国民政府命令,稍作抵抗即撤入山海关内,东北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迅速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并于去年11月进犯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所在地锦州。
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战役击败日军1942年1月2日 (农历冬月十六),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战役击败日军。
中国军队在长沙城中攻击前进
1942年1月2日,日军向长沙发起。第九战区命令第十军固守长沙,其余各部则以长沙为目标,分别从南、东、北三个方向作“求心攻势”,围歼日军。从2日到4日,第十军挡住了日军两个师团的猛攻,以惨重的伤亡代价大量*伤了日军,为主力围歼日军创造了条件。
4日,中国军队全线反击,日军向北退却。第九战区将在长沙围歼日军的计划改为分路追*日军。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弹药缺乏,而中国军队准备充分,士气较高,日军的北撤十分艰难,几乎每日都在激战中度过,伤亡十分惨重。15日,经过10余天苦战,依靠空军援助,日军突破重围,狼狈撤回了新墙河阵地。第三次长沙战役结束。这次战役,日军伤亡达5万人,内有大队长、联队长以上军官10人,遭到了惨败。
罗盛教抢救朝鲜儿童异国献身1952年1月2日 (农历腊月初六),罗盛教抢救朝鲜儿童异国献身。
罗盛教
罗盛教是湖南新化人,出身于贫农家庭。1951年,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朝鲜前线。他看到朝鲜人民在美国侵略者铁蹄下所受的苦难,心情非常沉重,决心在抗美援朝中贡献最大的力量。
罗盛教所在部队的驻地是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1952年1月2日,他刚从射击训练场回来,忽然看到一个朝鲜少年掉到河里的冰水中去了。他立刻跳下水去抢救。寒冬腊月,冰凌刺骨,罗盛教好不容易找到落水的孩子崔莹,但是刚把他托出水面,冰塌了,孩子又掉进水里。
当时气温是零下20度,罗盛教的脸、脖子冻得发紫。他吃力地喘着粗气,才又一次找到了崔莹,用尽全身气力把他顶了上来。孩子得救了,可是罗盛教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1岁。
朝鲜人民怀着沉痛和崇敬的心情,安葬了罗盛教烈士,并且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我国与南斯拉夫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1月2日 (农历腊月初九),我国与南斯拉夫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驻南斯拉夫前使馆
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早在1949年10月6日,南斯拉夫代外长代表政府致电*外长,声称“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政府……已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但奇怪的是,这封向新中国表示友好的电文发出后却犹如石沉大海,中国政府既没有复电表示赞成或拒绝,也没有复电表示收到此电,
甚至在政府文件和新闻宣传报道中列举承认新中国的国家时也没有提及南斯拉夫的名字。
搁置——迫不得已的“无为”之举
这一特殊现象的背后,主要是苏联因素的存在。
1948年6月,苏南两党矛盾激化,苏共操纵共产党情报局会议做出了开除南共的决定。而此时,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共迫切需要得到苏联方面的支持,*也正积极要求访苏。但南共对苏共的反对,使本与*存有芥蒂的斯大林更加怀疑*可能是又一个铁托,同样是“民族主义”的代表。为了表明立场,打消苏联方面的疑虑,并非情报局成员的中共尽管当时对苏南冲突的真实情况并不甚了解,但怀着对苏共权威地位的信任,在得知情报局的决议后,迅速做出了“完全同意”的呼应。
1949年中期,南斯拉夫为顶住苏联联合东欧国家对其不断施以的强大压力,不得不与美英等西方国家建立关系,发展贸易,争取援助。但这在苏联看来却是更为严重的“背叛”,苏南两党冲突愈演愈烈,两国关系也彻底恶化。
在此背景下,新中国政府迫不得已对南斯拉夫表示建交意愿的电文采取了“无为”之道,两国也就此处于隔绝状态。
来源:
http://jintian.160.com/1/2/10127.html#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