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冬季,
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
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
支起大锅,
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
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
放在锅里熬煮,
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
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
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
喝了“祛寒汤”,
浑身暖和,两耳发热,
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
包成食物,
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
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传统习俗里的冬至
祭天祭祖
在气象上的特殊意义,中国古代帝王都在冬至祭天,祈求五谷丰登。这就是《帝京岁时纪胜》里所说的“长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
民间也普遍把冬至视为各家庭团聚庆贺的节日,不仅家庭成员享用美酒佳肴庆祝,更会走访亲友庆贺送礼和祭奠祖先与神明。
“画九” “数九” “写九”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画上一枝素梅,再画出八十一个梅花瓣儿,每天染一瓣梅花,都染完后,春天就来了。“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当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即第一个九天是“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以此类推,共九个九天,一共九九八十一天。数完了,春天就来了。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写九”所写的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每天写一画,写完这句话,春天便来了。
吃饺子 吃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