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阴历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今年有两个二月,也就是在这个阴历二月过后还有一个二月,也就是闰二月。那么,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出现呢?
为什么要设置闰月?
闰月是阴阳历中为使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月。
阴历,是以月亮的盈亏即朔望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而阳历,则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如果按朔望月的长度计算,全年12个月,为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日(即将近11日),每个月少0.91日(近1日)。
这样的话,阴历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日,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
故而,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以保证每个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每年的春年在冬末春初。
置闰是如何计算的?
知道了我国古人通过增加闰月的方法,从而使得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长度接近,那么,闰月又是如何计算的呢?到底多长时间增加一个闰月才能更合适呢?这就要靠我们古人发明的闰月计算法了。
闰月计算法:
在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
因而,关于多长时间增加一个闰月,我国古人经过漫长时间的研究,得出一个求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办法:
m×365.2422=n×29.5306(即: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
经过计算,最后得出,m=235,n=19时,这个数值矛盾相差是最少的,即,19个年加7个闰月,也就是“十九年七闰法”(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
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有闰月的那年有13个月,称为闰年,增加的那个月称为闰月,闰年有384天或385天。这样的话,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天数几乎相等。
如何确定闰月?
闰月的总数定了,但具体闰月安排在哪个月,也不是随便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我国的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