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儒略历的算法,一年是365.25天,比实际回归年(阳历)多了11分钟,经过1000多年的积累,儒略历已经比阳历晚了10天左右。因此在1582年,天主教的最高领袖,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对儒略历进行了修正,他规定1582年的10月4日之后,直接到10月15日,这样就弥补了那10天的偏差(不相信的小伙伴可以打开手机定位到1582年10月看看^_^),并且优化了闰年的算法,命名为格里高力历,也就是现在的公历。
我国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为了与国际接轨,开始逐步使用公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面使用公历和公元纪年法。在这里插播一个问题,为何俄国的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的11月却叫十月革命呢,评论区亮出你的答案吧 ^_^。
另外公历采用的纪年法为基督纪年法,以耶稣诞生当年作为公元1年(也叫公元元年,没有公元0年之说哦),之前的年份叫公元前xx年,之后的年份叫公元后xx年,简称公元xx年,比如今天是公元2022年4月7日,就是一种典型公历的公元纪年法。
再补充一个小知识点,为什么199x年称作20世纪90年代呢,那是因为1个世纪是100年,一个年代20年,那1-99年就是1世纪,100-199年就是2世纪,依次类推,1900-1999年就是20世纪,所以20世纪90年代就是指1990-1999这个时间段。
农历:也叫阴阳历,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并融合阳历成分并加入二十四节气而制定的一种阴阳合历。
因为阳历是根据太阳公转直射南北回归线来制定的,所以阳历的特点是四季更准确,气候更规律,但不是每月的15日月亮都是圆的,对于古代人看月亮数着天数过日子不方便;
阴历则反映的是月亮的圆缺变化,所以阴历的月份更准确,每月的初一、每月的十五月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看到月圆的时候就是这个月过半了,也就有月盈则亏的说法。但是按照阴历计算,一年只有354.36天,和阳历相差11天,如果一直按照这个历法计算,累计一段时间就会出现12月穿短袖,6月份下大雪的场景,就会过乱套了。
所以聪明的古人就用阳历来确定年,阴历确定月,中间差的11天用闰月的方式补齐,还加入了二十四节气,这样农历就既可以看月份,又可以看季节,非常适合农民根据季候变化来确定作物耕种时间,这就是现在中国还在沿用的农历,如我们现在说的2022年三月初七,就是一种农历的叫法。
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种植非常有帮助,限于篇幅原因,我们下次专门开贴来讲一下中国的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