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少农民朋友反映春季小麦发黄,当然,引起小麦发黄的原因很多,但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要当心了!
春季小麦发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是危害我国冬小麦的一种侵染力非常强的土传病毒性病,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通常感病小麦在苗期被病毒侵染,越冬前无明显症状。返青期病株开始显症,先从新生叶片开始褪绿,逐渐加重表现为花叶、黄化甚至枯死现象,最后造成病株矮缩、分蘖消亡、拔节返青期推迟,成穗率低。随着气温上升,在抽穗期前后病株症状快速消退并恢复生长,但此时已经对小麦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一般发病田块,产量一般降低30%左右,发病严重田块减产超过70%,甚至颗粒无收。
河南地区小麦返青期发病
近几年,随耕作制度、推广品种抗性变化,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已经成为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江苏和安徽等省市小麦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常年发生面积达200万公顷以上,且具有蔓延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
眼下正值小麦起身返青期,正是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症状显现期,很多农民朋友对这种病害缺乏统一认识,导致防治的盲目性,增加成本又达不到理想效果。本文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病原及侵染循环、发病症状、流行发病规律及高效防治措施这4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农民科学诊断和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提供参考。
一、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病规律
1、夏季在休眠孢子囊越夏
小麦黄花叶病毒寄生于小麦根部或散落在土壤中的禾谷多粘菌,在麦子生长后期形成休眠孢子堆,病毒存在于休眠孢子内,就在禾谷多粘菌的休眠孢子囊内越夏;
2、越冬前,开始侵染,但不显现症状
秋季在土壤温度达到15℃,一定的湿度条件下,带毒休眠孢子释放出大量带毒的游动孢子,携带病毒的初级游动孢子从 2-3 叶期的小麦根毛和表皮细胞等处侵入,随之将携带的病毒带到植株体内。但是,小麦越冬期,病毒处于潜伏状态,一般不显病,无可见症状;
3、春季返青期开始发病
受感染植株一般在返青时开始发病,如果早春土壤温度较低(5℃-15℃)时,染病植株显出小麦黄花叶症状,如果早春温度回升快,土壤温度高时,染病植株不显花叶症状,仅显轻微褪绿症状;此外,冬季及早春温度偏低,又受多次低温影响,雨雪多,部分田块小麦冻害重,根系发育差,导致早春小麦群体素质偏低,易诱发病害发生。
就这样,小麦黄花叶病毒不断地在土壤中生存、积累,随着禾谷多黏菌通过病土、 病田水流、 病根残体进行传播, 也可以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也随着机械耕作向周边田块扩散,传播效率极高,危害严重。
返青期小麦田间发病症状
二、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病症状
病株先从心叶叶尖或中部开始褪绿, 少数新叶扭曲畸形;然后叶片褪绿或坏死条斑不断增加并扩散,病斑连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纹,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形状为梭形,条斑的中心可引起坏死。
随后造成整个病叶发黄、枯死,发病严重的小麦植株矮化,分蘖减少,节间缩短变粗,茎基部老化变硬,根系发育不良,拔节后生长纤弱,株形松散,重病株在抽穗前多数分蘖甚至整株枯死。该病在麦田一般成片发生,严重者全田发病。
抽穗后,随气温升高(高于20℃),病害发病受到抑制,部分病株的褪绿花叶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病株穗短而小,籽粒秕瘦,贪青晚熟。
返青期小麦田间发病症状
三、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流行与品种抗性、气候因素、栽培管理等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强弱对小麦黄花叶病发生流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小麦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次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及栽培管理是影响此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防治过程一定根据病害爆发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
由于禾谷多黏菌产生的休眠孢子分布于残留的病根或土壤中,且具有极强的抗逆性,选用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其中松散型品种易感病,所以应选直立紧凑型品种。
2、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无论哪种病害,都是应该以预防为主。若病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开始采取措施,则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生产中,应加强栽培管理,预防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
2.1 轮作换茬,深耕灭茬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轮作换茬是防治小麦黄花叶病的关键措施。由于该病只侵染小麦,通过与非寄主作物马铃薯等轮作,能够改变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条件,达到减少病原菌、减轻病害的目的。据试验,轮作1年小麦发病可减轻9%-20%,重病田连续轮作3-5年,可减轻发病50%以上。
2.2 适时迟播,错开感病期
由于小麦出苗15℃左右时易被感染,迟播可以错开易感病期,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据试验,迟播10-15天的小麦麦田可减轻发病20%-50%。因此,结合本地的播种时间向后推迟10 天,不仅可以减少冬前的旺苗数量,春季免受冻害,提高植株抵抗力,还可有效地减轻该病发生。
2.3 增肥控水,提高抗病性
增施肥料可增强苗期抗病性和促进春季壮苗早发,延缓和减轻黄花矮化程度,减轻分蘖萎缩,对减轻危害和缓解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前茬收获后施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可以增加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病菌的滋长;春季早划锄,早追施肥料,增强植株个体的抗耐病能力。发病田春季亩可追施尿素5-8kg, 结合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流体硼等肥料,可以补充营养,减轻危害;禾谷多黏菌侵染小麦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结合墒情、苗情适时灌溉,浇好拔节水,严禁大水漫灌,对该病害的发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叶片黄绿相间,花叶状
3、科学化学防治
3.1 药剂拌种
可用600-800倍液的恶霉灵、800-1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2%的戊唑醇进行拌种, 可抑制禾谷多黏菌的活动,防治效果可达50%-60%。
3.2 田间药剂防治
春季初发期,每亩追施尿素7公斤,同时用20%病毒A150-200g 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 磷酸二氢钾100g,兑水20公斤喷雾,间隔 7-10 天喷一次,可减轻春季危害。
此外,对发病的点块进行药剂处理(用代森锰锌 200倍液灌根),减少田间传毒介体的数量;
总结
小麦黄花叶病广泛分布于黄淮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四川盆地及陕西渭河流域等冬小麦种植区。近年来小麦黄花叶病发生呈现的最大特点是暴发性、间隙性(苗期病害,温度升高后病毒隐症),同时小麦品种抗病性具有病毒株系的特异性,并且抗病性易丧失,这也增加了该病害发生的突然性和化学防治的难度。
高效防治措施:
建议农民以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用2%戊唑醇拌种,以硅肥和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增施磷钾肥,以减少小麦黄花叶病的危害。田间小麦返青期一旦出现病害,则立即喷药防治,并对发病点块进行灌根,控制病害的蔓延。
另外,有研究表明,利用解淀粉芽胞杆菌进行拌种、喷雾、灌根能够高效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防效达高达85%,环保、安全、有效,建议农民可以进行小范围尝试。
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