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农膜最多的国家,但是回收率却不足2/3。不少农户在使用完地膜后,没有对地膜进行回收处理,而是让地膜残留在土地中,置之不理,或是对地膜一烧了之。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地力。
为减少残膜污染、提高回收率,我国从2018年5月1号起实施农用地膜强制性国家标准,最低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有利于回收再利用。今年,内蒙古巴彦淖尔推广使用新国标地膜,每个旗县都已成立地膜回收企业,实现地膜统一收集、加工、再利用,逐步构建完整的地膜回收体系。
春耕时节,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东升村,农民段录元和家人正在使用自制大铁耙在地里收拾着地里残留的地膜,为今年的春耕做好准备。
段录元:我们农民使用薄膜已经使用了30年了,(覆膜)多少年来成了问题,地下薄膜污染比较厉害,如果不处理这个东西,那么我们对下一茬种地都受一定的影响。
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为保湿保墒,薄地膜被大量使用。但薄地膜回收困难。农民王七十八回忆道:每年秋收过后,大风一吹,地膜飘得漫山遍野,影响村容村貌。大量废旧地膜残留在农田,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甚至导致作物减产。
农民王七十八:以前的地膜我们牧民都是拿四轮车带上耙,耙攒了以后就焚烧,这样处理的话,污染空气环境。
为减少残膜污染、提高回收率,我国从2018年5月1日起实施农用地膜强制性国家标准,最低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有利于回收再利用。今年乌拉特后旗在全旗开展10万亩地膜回收试点,推广使用新国标地膜。乌拉特后旗农民冯雪英:
农民冯雪英:现在国家把地膜都回收起来,农民就觉得地膜不用污染环境了,心里挺开心的。用了国标地膜,回收的时候也好回收,我们种地也很方便。
目前,全旗已成立2家地膜回收企业。在乌拉特后旗宇润远景节水灌溉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把刚回收的残膜以及废旧滴管管带进行去除杂质、清洗处理、融化,加工成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加入新料后,主要用于生产滴灌管带。巴彦淖尔市雨润远景节水灌溉有限公司 经理张永军:
张永军:以前使用非国标地膜回收十分困难,回收率达不到50%。自从咱们用了(新)国标地膜以后了,可以在地里面整条整条的回收,回收率能达到80%以上,回收来的地可以再进行滴灌带的生产,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对我们企业也是一件好事。
今年,巴彦淖尔市还计划在乌梁素海流域开展3万亩地膜全回收试点,推广使用新国标地膜,全市每个旗县都已成立地膜回收企业,实现地膜统一收集、加工、再利用,逐步构建完整的地膜回收体系。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副局长段如文:
段如文:我们源头上要求所有的地膜生产企业强制性生产0.01毫米的国标地膜,再通过加工企业与咱们各旗县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然后把地膜通过机械化回收、转运至咱们地膜回收处理企业,通过冷溶技术等实现咱们的地膜回收再利用,最终打赢农田白色污染这场攻坚战。
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地膜可是个好东西,使用便利,节省人工,有利于作物生长,还能带来更多经济收入。走访中,记者发现,在今年春耕前期,不少地里残留着大块小块的地膜,有的地膜残破不全,有的地膜已成丝丝碎片。这些地膜混杂在泥土里,要收拾比较困难。为了使地膜回收更有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内蒙古农村生态能源环保站农艺师刘宏金表示,全区正在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工作和回收示范项目。
刘宏金:我们在全区选取了15个地膜覆盖面积大的旗县,开展废旧地膜回收示范县的项目,有针对性的选择了4个县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地膜污染防治百日攻坚宣传活动,2018年,全内蒙一共有15个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整个带动全区一共实施的面积大概是有160多万亩。全区有回收机械170多台套。整个带动全区当季的地膜回收率在65%左右。今年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让示范县的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而且要带动整个全内蒙所有地区的地膜回收率要达到72%左右。
地膜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起到了增产、保温保水的功效,但是通过二三十年的使用,我们发现地膜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污染,因此,地膜污染治理工作正成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内容之一。
农村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处长李景平表示,未来农业农村部将以大面积区域机械化地膜回收为重点,来突破地膜回收工作的难题,并长期开展地膜的回收和利用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李景平:今年我们主要在农膜回收利用行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主要是:第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和政策创设支持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为主要区域开展农膜回收行动,第二,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使用标准地膜,让地膜回收更便利、更有效,第三我们要加大重点区域地膜回收的装备和技术的研发力度。
记者:刘璐、巴彦淖尔台郭临源
统稿编辑:李鑫
责任编辑:舒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