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长征进入松潘草地。
松潘草地位于民国时期的四川省西北部(现四川省阿坝州松潘、若尔盖县境内),北邻青海、甘肃,西距西康,紧靠岷山、巴颜喀拉山,纵横600余里,海拔3500米以上,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湿地。
关于草地风貌,不少文章都进行了令人难忘地描述:
“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雨雪风暴来去无常”;
“草原上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气候变幻无常,人迹罕至”;
“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
“草海、泥潭密布,气候无常,仲夏季节也时而寒流滚滚,时而暴雨倾盆,狂风、冰雹、风绞雪随时可见,被称为陆上‘死亡之海’”。
如此人迹罕至的恶劣地区,红军为什么要经过这里北上呢?
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于长征途中会师后,因领导层之间的分歧,在四川西部延宕了两个月时间。1935年8月上旬,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以南的沙窝寨子召开会议,讨论当前形势和下一步行动方向,以及组织问题,这次会议史称“沙窝会议”。
经过3天唇枪舌剑,各方达成暂时的妥协,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和《夏洮战役计划》,决定红军继续北上甘南建立新根据地,并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和红军指挥机构。据此将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左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原红五军团)、红三十二军(原红九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红九军、红三十一军、红三十三军及红军总司令部、军委纵队一部组成,共5万余人,在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等率领下,从马塘、卓克基出发向阿坝地区开进;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原红一军团)、红三军(原红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红三十军及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军委纵队、红军大学组成,共约4万人,*、张闻天、*等*和中央机关随右路军行动,在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等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向班佑、巴西地区进发。
由于此前延误了时间,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队抢先占据了北上必经的松潘大道,同时蒋介石也陆续向陕甘边境增兵防堵红军。*等*力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打垮胡宗南部,夺取松潘,快速北上。但张国焘等红四方面军*对和胡宗南部作战有顾虑,态度犹豫,动作迟缓。红军右路军先头(红一军部队)虽向松潘发起了攻击,但武器劣势,后援不至,伤亡较大,无果而归。
这样一来,红军便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右路军的动作快,沿毛儿盖向松潘进击比较有利。但左路军却迟迟不跟上来,张国焘还影响右路军的红四将领避免同胡宗南部队硬拼。如此时日拖延,进退失据,前途何在?更要命的是,川西北乃贫苦荒蛮之地,近10万红军要吃粮食,可粮食实在是太缺了!尽管部队千辛万苦筹措粮食,但仍属杯水车薪。徐向前后来回忆:“这里没有吃的,得赶紧走,我们在前面打仗,找一块有粮食吃的地方……部队天天吃野菜和黄麻,把嘴都吃肿了……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要命第一!”
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索花寺再次召开会议,一批中央*和右路军将领参加。在*的强力推动下,会议形成决议,决定以右路军为北进主力先出发,左路军作为战略预备队迅速东出向右路军靠拢。在具体北进路线上,判断胡宗南部队也缺少粮食棉衣,不敢妄自野外机动,主要扼守松潘大道沿线,不会分兵去防堵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红军就是要从大草地中走过去,征服这片“死亡之海”,打开北进生命线。
8月21日,右路军离开毛儿盖,开始了艰苦卓绝地草地进军。
(来源:沈听雪的历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