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uhei Yang)属鳞翅目,举肢蛾科,又名核桃黑,是核桃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在核桃表皮内蛀食危害,被害果外表皮有明显的透明白色胶珠从蛀孔外溢出,蛀孔虫道内充螨虫粪,被害果实外表皮皱缩、变黑。在果壳变硬前期钻入壳内的幼虫可蛀食到核桃种仁,严重时可引起早期落果。近年来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由核桃举肢蛾造成的危害逐年加重,危害严重的时果实受害率可达80%~90%,甚至减产绝收,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质量,给核桃种植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该文详细论述了核桃举肢蛾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以及具体的防治技术,以期在生产实践中为有效控制核桃举肢蛾提供指导和参考。
1、核桃举肢蛾的形态特征核桃举肢蛾的茧是褐色长椭圆形,长为8~10 mm,上面一般会附着细土粒和草屑,在较粗的一端有一条黄白色的缝合线,即羽化孔。蛹呈纺锤形,被蛹,灰褐色至褐色,长4到6 mm 。成虫雌蛾体长6 mm左右,翅展13 mm左右,雄蛾体长5 mm左右,翅狭长披针状,前翅黑褐色,后翅呈灰褐色有金光,腹部呈浅银白色。其后足较长会在栖息时向侧后方举起。卵为黄色椭圆形,初产时为乳白色,之后渐变为黄白、黄色、淡红色,孵化前变为红褐色。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到2 mm,呈浅白色,头部为浅褐色至褐色,背部微发红,胸足呈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8 mm左右,黄白色,各体节均有白色刚毛。
2、核桃举肢蛾的发生规律2.1 危害特点
核桃举肢蛾主要以幼虫取食危害核桃的果皮和种仁,致使被害果皱缩变黑,受害果大多会提早脱落,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受害果危害程度与害虫的发生代数有关,在不同地区的年发生世代数的不同。在年发生1代的地区,幼虫主要在7月份为害,此时该地区核桃果皮已逐渐硬化,子叶已开始逐渐变为乳白色,这时幼虫开始大量蛀食核桃果皮,致使果皮发黑并开始皱缩形成向内的黑色凹陷,种仁因核桃举肢蛾的危害此时会皱缩形成"核桃黑"。在年发生2代的地区,第1代幼虫危害关键期集中在6月初,此时果皮较软,幼虫主要蛀食核桃的内果皮,并进入子叶,若不转果危害到后期严重时被害核桃果将脱落,此时的被害果无任何食用价值。而第2代幼虫危害的关键期主要在8月,此时核桃已趋近成熟,核壳变硬,幼虫多数只能蛀食青皮,致被害处变黑,核仁瘪缩不饱满,但落果情况很少。
2.2 生活史
核桃举肢蛾一年发生1到2代,不同地区发生代数不同;河北和山西年主要是1代发生区,在山东、河南、陕西及西南核桃产区一年发生2代。在各个地区均以老熟幼虫在土壤表层1~2 cm处及落叶、树下杂草及树干裂缝内结茧越冬。在1代发生区,越冬的老熟幼虫于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在茧内化蛹,蛹期一到两周。5月底到6月上旬羽化,6月中旬为成虫产卵期,卵期约一周。幼虫为害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期40 d左右。越冬幼虫主要在6月下旬开始危害,7月为为害盛期, 7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老熟幼虫状态随着果实脱果,以老熟幼虫在土壤表层及落叶、杂草及树干裂缝中结茧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