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又称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是为了纪念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五一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残酷地剥削工人,强迫他们每天长时间劳动,但工资却很低。工人们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开始组织起来,进行罢工和游行示威,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86年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这场运动震惊了美国和世界,也遭到了政府和资本家的残酷镇压。5月3日,在芝加哥一家收割机厂门前发生了警察开枪打死两名罢工工人的事件。5月4日,在芝加哥干草市场广场举行抗议集会时,不明身份者向警察投掷炸弹,引发了一场血腥的冲突,导致4名工人、7名警察死亡,史称“干草市场暴乱”或“干草市场屠*”。在随后的审判中,8名无政府主义者被以谋*罪起诉,其中4名被绞死,1名在牢中自*。
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及抗议随后的审判,在世界范围内举行了工人的抗议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国际劳动节”的前身。1889年7月1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由恩格斯领导的代表们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从此以后,在每年的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都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集会,争取合法权益。逐渐地,“五一”节也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当时由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发起了“五一”运动,并在《新青年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介绍“五一”的文章。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