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但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却在今日的通化境内修建了长城。那么,汉朝修建这座长城是为了防御谁呢?
通化长城
由于年代久远,通化境内的汉代长城仅留下烽燧12处,关堡1处。根据媒体报道,通化境内的烽燧线蜿蜒52千米,东端终止于赤柏松古城,向西与辽宁省境内的汉长城连为一体,成为西汉中晚期政权为经略东北地区而修筑的长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什么是烽燧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代烽火台,遍布于长城体系内,用作边防情报传递系统。 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使军情迅速传递到千里之外。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的数目来加以区别,明朝时还加上了放炮。比如,明朝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2015年,吉林省文物局编辑出版的《吉林省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一书中记载,通化县境内的烽燧多利用自然山体之地势,在山顶修筑丘状烽台,其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剖面半圆形或梯形,底径最小3.5米、最大47米,残高0.5米~4.5米不等。在部分烽燧上采集到陶器残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在有的烽燧上还发现了人类居住址,均为半地穴式,内有石板砌筑的火炕,可见残存的烟道。
通化长城遗迹
对于辽东之地长城的筑建形制,《汉书·匈奴列传》引用侯应的话:“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可知辽东的长城并不都是用土筑墙的,而是依山用岩石,有林木的地方以树木为障,有河流的地方借助水道,稍做平整进行修筑,这与东北地区的资源与地形地势有关。
那么,汉朝在今日的通化境内修建长城,是为了防御谁呢?
通化长城遗址
这事与卫满朝鲜有关系。
卫满是战国时期燕国人,西汉初年,率众东渡浿水进入朝鲜半岛,投靠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君主箕准拜卫满为博士,将箕子朝鲜西部方圆数百里土地封给卫满,让卫满守护箕子朝鲜西部边境。卫满等到力量聚集雄厚后,便驱逐箕准,自立为王,定都王险城,建立卫氏朝鲜政权。
起初,卫氏还能认同其汉朝藩属外臣的身份。到汉武帝时,卫氏政权已经不能满足做汉朝的藩属了,卫满的孙子右渠王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还阻碍邻近的小国与汉朝联系,甚至发兵袭扰辽东。
此时的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刘彻岂能容忍右渠王如此嚣张,在公元前109年起兵征讨朝鲜,公元前108年,卫氏朝鲜被灭。汉武帝把卫氏朝鲜的统治地域分为乐浪、真番、临屯及玄菟四郡,合称为“汉四郡”,并派汉朝官员进行管理。尔后,汉朝在今天的朝鲜北部筑营塞,防止半岛其他部族的侵扰。
那么,这些部族主要是哪呢?
通化长城遗迹
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众多,主要有匈奴、东胡、扶余。不过,在西汉时期,东胡、扶余衰落了,而匈奴很强盛。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汉长城在通化境内修建长城,可能是抵御匈奴的。
【作者 张小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