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城市往往是一个省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但近年来,一些非省会城市迅速发展,比肩省会城市。
这不,发改委日前发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同期,广西、广东、安徽等多个省份,也相继明确将建设一个或多个省域副中心城市。
咋都想当省域副中心城市?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大力推进全域治水,通过兴建泵站、疏通河道,将护城河水由死水变为活水,焕发勃勃生机。图为襄阳古城护城河畔的生态公园冬景如画。杨东摄(人民视觉)
为何是这些城市?
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专家告诉海妹,在一个省的范围内,除了最大的中心城市、通常是省会城市外,还会有其他城市综合实力明显高于周边城市,产业集聚程度较高、规模效应较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超过自身的行政区管辖范围,拥有比较独特的资源优势,包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各种要素,与该省的中心城市在地理上有一定距离。这样的城市,往往具有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潜力。
仔细看看这4座城市,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点。
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是首要条件。看GDP总量,2020年,徐州GDP达到7319.77亿元,位列全国第27名;洛阳5128.1亿元,位列第45位;襄阳4602亿元,位列第49位;长治1711.6亿元,位列第159位。这其中,除长治外,其他3个城市GDP均进入全国50强,且洛阳、襄阳在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省会城市。
具备适宜的区位条件是重要因素。“五省通衢”的徐州在江苏省内与省会城市南京及经济大市苏州相距较远,是苏北地区的领头羊。“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襄阳历来是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洛阳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治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优越条件。
想要发挥辐射作用,便利的交通必不可少。徐州不仅是国家级公路主枢纽,还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如今的襄阳已经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到武汉只需1个小时,到郑州只需1个半小时,到北京也不过4个多小时。洛阳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一个非省会拥有地铁的城市,长治便捷立体的交通网络也已基本成型。
省域副中心将带来什么?
海妹梳理发现,不仅是这4座城市,广西柳州、广东汕头、安徽芜湖、江西赣州等也提出了要发展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为何都在抢当省域副中心?
对城市自身而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获得更多政策倾斜。例如湖北省在工商审批、发改委投资等方面的行政权限进一步下放给宜昌。
对省会城市而言,其他城市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优化产业、人才等资源配置,缓解自身“大城市病”。
对省份而言,这些城市可以发挥重要的衔接及加强城市间协作的作用,省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省域副中心城市发挥支撑作用,带动全省全域协同发展。专家告诉海妹,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一个省形成多个经济中心,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人才、资本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实施。
对区域协调发展而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平衡省内不同地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更加均衡协调的发展格局。这也是许多省份在确定省域副中心城市时,不是只看经济实力、更多考虑区位优势的原因。城市间差异的缩小,有利于缩小省份间发展差距,进而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京杭大运河北岸的滨河公园曾经是一个煤炭码头,码头关停后,当地政府利用这一闲置空间,建成开放式健身休闲中心,可全面满足周边居民健身娱乐需求。孙井贤摄(人民视觉)
把“定位”变“地位”
省域副中心城市,怎么建?
首先,要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副中心城市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同时要注意副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在功能上的协调配合以及在整个区域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配合。
其次,要强化产业引领。从《规划》中可以看出,产业发展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点。《规划》明确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江苏徐州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是资源型地区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发展重点。专家建议,在产业集聚方面,应努力形成有特色、多元化的产业集群,让副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各具特色地发展。
最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要跳出自身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着眼周边区域,以更加强大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的城市品质,吸引区域内产业集聚、物流集聚、人流集聚,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变成“地位”。
本期责编:白天亮、聂传清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