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衡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契合,那么一个人与一座城呢?
如果让我在故乡之外再举出一座交往最多的城市,那就是常州了。常州人待客时常说一句话:“常州,常州,常回来走走。”而我自第一次去常州做客之后,常来常往不觉已30年。
像许多有缘人的故事一样,第一次结缘总是偶然。那还是1990年5月,当时我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因公去处理一张报纸的创办事宜。事毕,我问常州有什么名胜可看。主人,即那张报纸的筹办人王荣泰先生说:“有。小小常州城出了三位共产党的早期领袖: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都有故居和陈列馆在。”我们就信步来到瞿秋白纪念馆。瞿是继陈独秀之后党的第二位最高*。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老祠堂,也即瞿秋白的故居。原来,当年秋白家道中落,已穷得居无片瓦,就寄住在瞿家祠堂里。我参观过后深为秋白的家世之苦和人生坎坷所动,心情正处在压抑、悲恸之中。时已黄昏,老屋旧院,暮云四合,周围显得有几分凄清。突然院子里出现几个孩子在打打闹闹地扫地干活,脖子上的红领巾飘动着,如闪闪的火苗,为这所老宅增加了几分生气。
我问:“哪里来的小学生?”答:“旁边有一所小学,学生常来纪念馆义务劳动。”“什么小学?”“觅渡桥小学。”“觅渡”二字让我心头一惊!一般地名多是张家巷、李家桥什么的,怎么会有这样文雅的名字?令人想起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或屈原的“上下求索”,更联想到秋白临刑前的那一篇《多余的话》,他一生都在寻觅生命的渡口。我便问这个地名起于何年,答曰:“至少清代嘉庆年间,瞿家祠堂前就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桥,名觅渡桥。到上世纪‘备战备荒’时,河已干涸而改建成防空洞,洞上修路,就是现在的这条市中心马路。”啊,200年前就有“觅渡”二字,难道真有什么谶纬之说,真的就一谶成真了吗?而且竟又长留此名,以为历史之索引。
就这一点缘起,打那之后我几乎每年去一次常州。“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去会鲁迅;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去当记者,去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到汉口去主持八七会议,发起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六年后我终于写成《觅渡,觅渡,渡何处》(以下简称《觅渡》),很快被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我亦被聘为瞿秋白纪念馆名誉馆长。
2005年6月在秋白就义70周年时,这篇文章又被刻石勒碑立于纪念馆院中。翠竹绕石,桂花飘香(秋白出生的老屋名八桂堂),游人肃然。我陪同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先生来参加活动。2016年全国党史、新闻出版及文学界学者又专门在常州举办《觅渡》一文发表20年研讨会,怀念秋白,研讨觅渡精神。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说:“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觅渡”成了概括秋白悲剧人生的最好的文学意象,又是一种诚实人格与探索精神的象征。常州街头甚至出现了以觅渡为名的商店。
王荣泰先生见此灵机一动,就想何不注册一个公司专门推广觅渡文化。谁知,早有人先他一步。网上一查,全国竟有了100多个以“觅渡”为名的公司、中心等,“觅渡”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真可谓“觅渡,觅渡,惊起一片鸥鹭”。于是他决定在常州,这个“觅渡”的发祥地成立一座觅渡书院,弘扬觅渡精神。在筹备过程中,远在湖南的一位宣传干部一定要求参加,原来她的网名就叫觅渡。而甘肃的一位才20岁的在校大学生网名也叫觅渡,可见文传风走,秋白精神不知已静悄悄地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广西某地产一种玉陶,竟送来一个大陶瓶,上刻《觅渡》全文。而远在新疆的一位朋友听说要建觅渡书院,竟从数千里外寄来一段沙漠里的老胡杨木,借以歌颂秋白之坚韧,上面题刻:“大漠胡杨,春风玉关。觅渡人生,来到江南。”“觅渡书院”成立之时八方来客,好不热闹。觅渡成了常州城的文化符号,又辐射到了全国。
因为常来常州,就想到了秋白之外,这里还有哪些文化名人。稍一打听,竟多得数不过来。历史上的常州包括现在的无锡、宜兴,直达太湖之滨。大运河穿城而过,商业繁荣,文人云集。龚自珍的诗《常州高才篇》说:“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文人名士已多得不胜其数,曾产生过1900多位进士、9个状元。名声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了,他被贬海南赦归之后,便在常州买了一块养老之地,可惜命运不济,很快去世,要不然定会是这个“部落”的大当家。其余还有那个写有名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宋末词人蒋捷。近现代人有盛宣怀、李公朴、赵元任、刘海粟、周璇等,都是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又出了57个院士。就说这个觅渡桥小学吧(简称“觅小”)也名声赫赫,它是秋白的母校且不用说,竟还又出了6个院士。现在已是“觅渡教育集团”,有6000名学生,规模宛如一所大学,泱泱一江南名校。行文至此顺便讲一个笑话,我因与“觅小”的孩子当年缘结一面,才有了《觅渡》一文的流传,学校就赏我一个名誉校长,并正式颁发了聘书上网公布。一天忽然收到一封家长的来信,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觅小”门槛甚高,一“额”难求,求我这个“校长”开个后门。他哪里知道我只是挂个空名,但这倒说明“觅小”的影响之大。
因为《觅渡》一文的传播,觅渡桥这个老地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但是时势所移,原桥早已不见。常州本是大运河上的一座水城,历史上石桥无数。若能再找回一座承载有浓浓的地方文化的老桥,重续200年前的历史,也是一段佳话。这个念头一出,就成了两个当事人,觅渡书院院长王荣泰与“觅小”校长吴毅先生的心病。他们前后3年翻查资料,探访旧人,总算弄清了原桥的位置、式样,又请人设计施工。已经消失了200年的觅渡桥穿越历史风雨,将重现于现代都市,静静地卧于秋白纪念馆与“觅小”的门前,向人们叙说如烟的往事。缘分这个东西真是说不清,当年若是不碰见那几个红领巾,怎么会知道觅渡桥;若没有觅渡桥,怎么会有《觅渡》文;若没有《觅渡》文,我怎么会与常州有了这许多扯不断的情?现在要重修旧桥,我当然脱不了干系,他们就请我写了一篇《觅渡半桥记》刻于桥头,以记缘起。记曰:
岁月流逝,山河易位。清嘉庆年间常州城内有一条城子河,河上有座觅渡桥。年荒日久,河桥早废,几无人知。幸好桥边有一所觅渡桥小学,为老常州保存了一个旧地名。小学曾是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母校,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他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觅渡桥见证了中国和常州的一段近现代史。
留住历史记忆,常州《中国剪报》社与觅渡桥小学发起重修觅渡桥。但原桥早已被穿城大街切去一半,车水马龙,旧景难再。于是别生创意,仍在北岸原址建桥,腾空向南戛然而止,是为半桥。时空穿越二百年,瞬间定格在一时。时人轻抚桥栏,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行百里者半九十,后来者当更起宏图,长虹万里架到天外去!
算来,自我第一次来常州已经整整过去了31年,而《半桥记》与《觅渡》两文也已相隔25年。鲁迅曾手书一联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常州于我虽是一座城,却也配得上同怀知己了。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几个三十一?
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大无大有*》《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编辑制作:滑溜,本名刘健,高级教师,憨派文学创始人。在其《滑溜》一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憨则精,精则憨。/ 憨者因为憨走向了死亡,/ 精者因为精走到了尽头。/ 人生不同,/ 人死相通。/ 活着,曾经为一根鸡毛面红耳赤,/ 可以为一个女生舍身忘死;/ 死了,不骄傲广厦千万美女满城,/ 不沮丧……】
壹点号中国憨派文学滑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