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南医大*人案犯罪嫌疑人麻某在隐匿28年之后于南京落网,只是始于其老家远房亲戚的一次常规采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案件刚发生时,南京公安系统曾抽调数百名精干警力,走访排查人员超过1.5万人,但并没有取得任何突破。这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一个近年来各地投入巨大精力建设的,能够反映家族关系的Y染色体位点信息的数据库“Y库”。
记者 | 董冀宁
发现“和善而厚道”的凶手
在事发后媒体对麻某周围人的采访中,很难听到那些“典型”凶手的人物特征——20多年前麻某就搬到现在的小区,住一栋约60平米,装修普通的房子,喜欢狗,为人和气热情。邻居去他家里,他总会递烟倒水。人们知道他在一家大型企业任职司机,车上常放着本圣经。他的工作表现也没什么异常,有正式编制,还被派驻过德国,家里的两条狗就是从德国带回来的。他和妻子的感情也没听说有什么不好,“有一个女儿,都已经上大学了。”邻居们说。正常的认知方式里,很难把这样一个“老实人”同28年前的恶性强奸*人案联系在一起。1992年3月20日上完晚自习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林伶被发现失踪。4天之后,她的尸体在学校窨井中被发现。经法医鉴定,系被人用钝器击打头部、实施强奸后,按入窨井中死亡,情节相当恶劣。
有20年办案经验的某省级刑侦大队刑警林恩正告诉本刊,按照传统的摸排方法,如果没有特别有指向性的直接证据,一般会围绕死者去还原她可能接触的人员网络,并尝试对行凶者进行心理画像。“她认识的人都有哪些,谁最近有异常的反应,她最近是否和谁起过冲突,凶手可能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实施的奸*等等。”林恩正说,这是一套基于犯罪心理学和逻辑证据学形成的破案流程。
但是这套靠逻辑和推理的办案机制也有一些固有的问题,“首先是难免有‘非典型’案例”,林恩正说,“比如白银连环*人案的凶手高承勇,可以说他在亲属面前和在凶*案现场仿佛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而且他没有在这两条平行线中间留下任何交集,没有足够的信息供侦查人员建立逻辑联系,那么传统的分析方法在这种案例面前可能就失灵了。”
另外,“因为人的记忆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都有偏差和时效性,加上过去警力相对不足,一旦不能够在黄金时间内结案,很有可能破案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林恩正对本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