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东北十公里,有一座九龙山,蜿蜒九条山脉,交汇于一地,匍匐于千年柏子塔之下。 柏子塔相传为唐德宗年间虚应禅师所建,蜀楼阁式砖塔,塔平面为正六边形,内有螺旋踏道。每年立秋日午时,塔四周无影,谓“柏子秋阴”。
民间传说,此地九龙缠顶,有帝王之气。
唐时有位风水先生,死前嘱咐儿子,将自己的尸体用9条草绳缠住,闭门49天后移葬九龙山,然后回家,向北方连射3箭。
可惜儿子耐不住母亲斥其久不干活,第48天就射出宝箭,3支箭从唐王头上、肋下和胯裆穿过。
唐王震怒,遂在九龙山建塔,用来镇压。
柏子塔下,有一寺庙,满山无树,独庙前存一片竹园,两株古柏,一口石塘,静谧清幽,远远望去,恰似一巨龙之龙头状,实是奇山奇景。塔是一种佛家的建筑,在古印度是供奉舍利的地方,是佛的象征。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这种外来的建筑形式也随之传入,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广泛出现。
阎家河九龙山上的柏籽塔,是佛教在麻城盛行的历史见证。它造型优美,结构精巧,工艺绮丽,除少量横木外,全部由特制青砖砌成。
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构成,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整体轮廓为正六角锥形。每层外壁依内廊旋转,每边依次砌有灵窗、神龛和塔门,除第一层利用岩石面南,凿一券顶门外,其它相间门窗皆属假设。
塔心内部,每层左右上角各置二小龛,中间供有佛像,布局疏朗而巧妙。塔内还有由青砖砌成的螺旋踏道,供游人登高远眺。
塔顶有一株柏树,幡根而生,相传每年立秋日午时,塔四周无影, “柏籽秋阴”由此成名。
塔旁有“唐王洞”、“龙井”、“寺院”,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讲学、著述的龙潭寺、钓鱼台遗址,亦在附近。
与柏籽塔建造的精致绮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九龙山上土地贫瘠,寸草难生。
岁月的风侵雨蚀,早已把山上的泥土冲刷干净,留下斑驳的岩石和楮红的粘土,裸露在空气当中,呈现出苍凉的雅丹地貌。
九龙山虽然山势不高,却轮廓分明,威武峥嵘,九条山脉,犹如九条蜿蜒的巨龙,訇伏在主脉周围,象九个忠诚的卫士,拱卫着千年柏塔。
佛塔传入中国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演变为一种风水建筑,成为凝聚人文、镇压妖邪、保境安民的象征。
- 在众教徒的眼里,它是佛的象征,代表的是一种信仰、一种昭示;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塔是精神的象征,象一支拔地而起的纽带,可以将天和地、山与水维系在一起,给人一种高低错落、动静相宜的艺术享受。在普通百姓的眼里,塔又是一种力量和权利的象征,它威镇一方,显赫一时,可以镇一方妖邪,佑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