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有名的“锡矿大王”和“橡胶大王”。东南亚的华侨巨富。竟然是广东省江门市鹤山人。
他原本姓黄,祖籍广东鹤山,因家境贫寒,幼年时被送到一位姓陆的财主家做童工,从此改姓陆。
1863年,年仅十几岁的陆佑又被陆家卖到南洋做苦工。他先在新加坡一家锡矿当矿工,苦干几年后,他为自己“赎身”,转到一家烟庄当伙计。
攒出第一笔钱后,陆佑开始自立门户。他先开设“兴隆号”杂货铺,赚到钱后,就只身前往马来亚。陆佑看好锡矿生意,买下一个废弃的锡矿。幸运的是,这个很多人都挖不出锡的锡矿,经他接手,很快就开采出了杂质少、品质高的锡矿石。陆佑从此走上发达之路。
陆佑头脑灵活,他不断收购一些小矿,扩大业务,并斥巨资购买先进的机器采矿。数年间,陆佑已拥有多处矿产,手下工人达数千人。其后,他开始经营橡胶园、咖啡园,同时实施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生意越做越大。经过当地政府批准,他以“东兴隆”店号的名义,自行印制各种面值的银票,流通各地,真可谓“富可敌国”。陆氏家族的事业遍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陆佑去世后,他留下的遗产高达1000万英镑!
父亲是“锡矿大王”,儿子是“香港影王”
陆运涛的父亲陆佑是大名鼎鼎的马来西亚“锡矿大王”。靠开采锡矿起家,在马来西亚有非常庞大的家业。其中,国泰机构主要经营电影业,不仅在东南亚的各大城市拥有数十家戏院,还从事电影的发行,生意一直做到欧美。
20世纪40年代初,陆运涛从英国剑桥学成归来,接管了父亲陆佑在新加坡、马来亚的国泰机构。因为酷爱电影,陆运涛不断增加投资。为了配合国泰放映网和发行网的发展,陆运涛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创办电影制片厂,先是在新加坡拍摄马来语片,后来又进军香港,成立永华公司,开始拍摄华语片。
1956年,陆运涛把两家制片公司合并,改组成立了“电懋”公司。“电懋”,是“电影懋业”的简称,其含义就是电影制作与投资贸易并行。“电懋”的成立开创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陆运涛也因此被人们尊为一代影王。
陆运涛在发展电影事业方面有两大秘诀。一是不惜重金,吸收编、导、演精英。他尤其重视剧本,“电懋”的剧本编审委员会专门负责剧本编审,其成员都是当时知名的饱学之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在友人宋淇的帮助下,也加盟“电懋”写剧本。1957年,她创作的《情场如战场》拍成电影后,大为卖座。之后,她又一连创作了8部剧本,其中,《小儿女》曾经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二是深谙明星效应之道,善于发现明星,并善于利用明星来扩大影片的影响。陆运涛挖掘培养了葛兰、林黛、尤敏等一批优秀的演员。随着她们在亚洲走红,“电懋”也红遍了亚洲,赢取了多项亚洲电影大奖,在亚洲电影市场所向披靡。
蒸蒸日上的“电懋”先后制作了250多部华语片,在港台和东南亚广泛发行,深受华人观众的喜爱,业绩直追好莱坞。
1964年6月,陆运涛与“电懋”高层到台湾参加完亚太影展,乘飞机前往台中。不料飞机失事,机上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陆运涛遇难后,“电懋”遭受重创,不久后进行改组,更名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虽然“电懋”只存在了8年,但它的发展却奠定了香港电影的世界地位。改组后的“国泰(香港)”并没有重现“电懋”当年的辉煌,由于业绩不佳,1971年正式停业。陆运涛的电影王国从此走入历史。(文/黎洛鹏 聂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