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后的动能转换——松滋转型发展5年回眸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荆州社会正文 来源: 湖北日报 时间:2017-12-09 10:36
图为:松滋市城区鸟瞰
图为:葛洲坝松滋水泥有限公司
图为:棚户区新貌
图为:稻谷溪城市湿地公园鸟瞰图
图为:白云边酒业生态科技园
图为:“全国文明村”三堰淌村
2011年11月,松滋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5年来,松滋市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等部委指导下,高举转型发展大旗,强力推进“工业兴市、生态立市”战略,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昔日矿产资源枯竭、产业转型滞后、发展空间狭窄、民生问题凸显、生态环境告急、财力保障窘迫的穷松滋,如今已成为产业不断升级、城市空间倍增、环境日益优化、财力不断壮大、人民安居乐业的“金松滋”。
昔日矿业重镇没落转型迫在眉睫
松滋是江汉平原唯一产煤县市,早在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开始采煤,迄今已有160余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产能达到最高水平,各类矿山及相关企业350余家,其中煤炭企业160多家。
松滋境内建成了一批中央和省属、市属、县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如湖北省最大国有煤矿——湖北省松宜矿务局,湖北省第一条矿区铁路——湖北省松宜矿区铁路,湖北省第一批坑口电站——湖北省松源发电厂,湖北省最早炼硫企业——松滋硫铁矿,湖北省最大重晶石粉厂——松滋矿业公司,以及一批煤化工、硫化工、水泥建材和“三线”军工企业等共计80多家,形成了典型的“煤产业”“矿经济”。
本世纪以来,松滋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主要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区群众生存环境恶劣,一半乡镇共30万人饮水困难,每年30万亩农作物减产减收。下岗失业人数增加,民生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巨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松滋发展亟待转型。
理念更新把转型写在发展的大旗上
2012年,松滋市开始实施转型发展。5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转型初心不改,转型“精气神”不减,转型大旗不倒,克难奋进、矢志不渝地推进转型发展。把转型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格局大战略中谋划,确立将转型发展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融为一体,使转型发展真正成为松滋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5年来,松滋市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转型始终实行“一把手”工程,在干部调配、政策制订、保障措施、资金投入上始终向转型倾斜。市里专门成立“转型办”,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机构,给予财政支持。
松滋确立“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两大战略。立足工业化初期的实际,借助转型之机,壮大工业引擎,培育绿色动能,快速实现松滋富民强市的梦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推动松滋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工业新城”“山水绿城”“口岸江城”,构筑临江开放高地,推动松滋绿色崛起。
产业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转型发展,产业为先。5年来,松滋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从单一的“煤产业”“矿经济”转型到多元化产业,为松滋经济转型提供新动能。
改造传统产业,松滋葛洲坝水泥厂就是一个缩影。
前些年刘家场镇按照国家政策,关闭8家小水泥厂,实行产能等量置换,新建一家大水泥厂,改名双七水泥。虽然按政策实行了“关小改大”,但生产工艺仍然不够先进,环境污染依旧存在。3年后松滋市与葛洲坝水泥厂接触,将葛洲坝水泥厂关闭的荆门部分产能等量置换到松滋来。2012年葛洲坝水泥厂与双七水泥厂*投产。
2015年葛洲坝水泥厂投资8.1亿元新建2号生产线,2016年正式投产。该条生产线采用国内外最新技术,成为全国水泥行业的环保领先者。2号线智能化程度高,所有生产环节都能在中控室进行控制;能耗大大降低,煤耗降低30%,电耗降低10%;资源最大限度综合利用,不仅连矿渣吃干榨尽,而且连全市生活垃圾都分类再利用;节能减排效益明显,采用余热发电技术年发电5000万度,一年节约用电25%,节约电费3000多万元,大大降低温室效应。
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松滋不遗余力。
实施“两个唯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坚持招大引强,每年引进一个投资过10亿元工业大项目;同时提高准入门槛,对全市所有招商和在建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先后拒绝各类落后产能项目47个。
5年来,松滋培育发展了六大接续替代产业,白酒酿造、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循环纸业都有龙头企业引领,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白酒酿造,龙头企业白云边投资20亿元新建白云边生态科技产业园,2016年销售43.54亿元,上缴税金7.9亿元,连续9年位于荆州工业企业纳税第一,连续7年蝉联“鄂企百强”,首次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服装产业,引进浙江娜利国际服饰,投资3亿元新建芭蒂娜服饰,打造服装产业集群;
绿色化工,5年投入12亿元,建成20平方公里园区,先后引进宜化、新都化工等龙头企业,打造绿色化工产业带;
循环纸业,引进台湾荣成纸业投资9亿美元新建年产150万吨高档箱纸板生产线,投产后销售收入40亿元,税收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
新型建材,葛洲坝水泥厂通过关停并转实现华丽转身,一批传统资源型企业积极改造升级,松源煤矸石发电等企业快速成长,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树立标杆。
生态治理实现城乡绿色崛起
5年来,松滋大力推进生态治理,改善居住环境,实现民生转型。
首先是加大矿山恢复治理。松滋全市关闭了26家粘土砖瓦生产企业、12家采石场、3家水泥厂、5家小煤矿,全市矿山企业由以前159家缩减为30家,矿山企业建设用地全部实行退地还耕还林;同时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实施项目13个,新增耕地500亩,全市废弃矿山复绿率80%以上。
其中三堰淌村就是一个典型。三堰淌过去山高路险、贫穷落后,人均收入不足百元,村级经济几乎为零。上世纪70年代开办小煤窑,走上集体经营煤矿发家致富之路,最高峰村办企业几十家,每年产值数千万元。2003年煤炭资源趋于枯竭,转型迫在眉睫。2012年三堰淌打响“转型发展之战”,实施水土保持工程,造林地4000多亩,绿化率90%以上,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等灾害问题;配套完善基础建设,全村新修村级公路40多公里,硬化公路22公里,实现户户通目标;修建人畜饮用水池210个,彻底解决村民正常饮用卫生水问题;架设电视光纤,开通程控电话,改造农电网,入户率100%。在抓好矿区生态修复的同时,积极推进地灾安置小区建设,推行聚合居住,改变以往分散零星居住方式,统一规划筲箕淌、羊皮淌、三堰淌三个小区,实现所有农户集中居住。
其次是加强城市治污。最典型的就是整治小南海湖,打造生态涵养区。
小南海生态涵养区紧邻松滋中心城区,总面积72.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11.41平方公里,河渠密布,湖泊众多。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汇入小南海生态涵养区的污水显著增加,加上养殖投肥、农业面源污染,区域内水污染严重。2016年松滋提出建设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去年投资3亿元征地3400亩,启动新海大道、建设南路、血防灭螺三个项目建设。今年投资6亿元完成退渔还湖18000亩,开工建设稻谷溪城市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幸福渠水环境治理、稻谷溪路、松江花园安置小区六大项目。2018年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湖泊水质明显好转,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后花园;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洞庭湖流域生态文明展示区、全省城乡一体示范区和乡村旅游胜地。
再次是建设美丽乡村,再现青山绿水。松滋市已建成40个示范小区,改造100个农村聚居区,木天河村、卸甲坪村等15个村庄成为省级“宜居村庄”,北闸村、新星村被纳入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万年桥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民生改善让转型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全力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城区互联互通工程全线发力,城区19条道路14条建成通车。卫生综合体等一批地标建筑快速推进。“引洈济城”项目通水运行,中心城区及沿线乡镇39.6万群众喝上干净水。客运换乘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乐乡奥体城市公园、稻谷溪湿地公园等民生项目加快推进。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3300户,2016年转型重镇刘家场就有300多户原矿区工人家庭告别棚户住进新居。
倾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稳步推进。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22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0张。建设保障性住房3370套,发放租赁补贴477.4万元。义务教育质量持续领跑荆州,成功跻身省级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成功推进公立医院试点,“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得到点赞。
大力推进“文化松滋”建设。深入挖掘以“阿喀琉斯基猴”、关洲遗址等为代表的远古文化,以“白云边”酒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卸甲坪土家族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九岭岗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内涵。全域旅游植入文化基因,乐乡大舞台、西瓜节、年猪节、龙舟节、萤火花海音乐节等地方特色活动引发万人空巷,松滋说鼓子、松滋双镲锣鼓、松滋京剧等一批非物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扬。
转型效果经济社会全面提质增效
转型5年来,松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倍,年均增长11.5%,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考核连续5年稳居荆州县市之首,全省排名4年前进11位。
每年引进、落户和建设一个投资过10亿元的工业大项目,白云边、宜化松滋肥业、葛洲坝松滋水泥、嘉施利、荣成再生科技、长江物流产业园等项目竣工投产或加快建设。省长投、省交投、鄂旅投、中交建等投资平台进驻合作。
中心城区东拓、西进、南延发展,建成区达到16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城四片区”格局,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全市“四纵三横”骨架路网全面形成,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国省道、港口建设突破历史。临港、城东园区错位发展,工业主平台作用凸显。 5年来,松滋共获得国家级荣誉17项、省级荣誉21项,承担上级各类试点任务11项,获省部级表彰215项。一系列松滋经验全省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