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自此之后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适用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了并轨制。也就是说未来二者,计算养老金时,采用的是同一种计算方式。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采取新方法后有人到手的养老金相较之前增加了许多,有人则减少了一部分。为了让后者也就是2014年之后退休的人员心理平衡一些,中央设置了十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退休的人,可以领取一笔价值不等的过渡性养老金。再过两年也就是2024年10月份10年的过渡期将画上句号,在这之后工人和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养老金计算,能尽然做到统一吗?我们不妨根据计算公式里的要素逐一分析:
第一,养老金的组成部分相同二者的养老金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是用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65岁为101);其二是基础养老金,等于所在地区养老金计发基数(1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x缴费年限x1%;其三是企业年金,等于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65岁为101)。部分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还能领取一笔价值不等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时用养老金计发基数x社保平均缴费指数x账户前工龄(视同缴费年限)x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
第二,退休年龄不同从上面一系列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到手的养老金是多是少,与养老金计发月数的有着紧密关联,二者呈反比关系。按照当前的相关规定可知,女职工、女干部、男性在年满50周岁、55周岁、60周岁时,就可以从岗位上退下来。抛开那些因为疾病或者工种特殊,提前退休的人不谈,我们不难看出,工人的退休时间普遍比干部更早一些。而退得越早未来计算养老金的计发月数越长,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应个人到手的养老金就会少一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退休时间比较晚的干部,个人账户的储蓄额相对多一些,这在养老金的计算中,也占据着先天性的优势。
第三,干部和职工的养老金缴费基数不同公平起见用人单位在缴纳养老金时,会考虑到劳动者的贡献,贡献越大缴费基数越高。而多数工人属于体力劳动者,不少职工上班靠的则是脑力,因此干部的缴费基数要高一些。这是影响到手养老金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干部在养老金结算时占据更多优势。
第四,过渡性养老金不同2014年-2024年这十年的过渡期,利好的基本都是那些工人身份的工作人员。多数新进干部的年龄较小,因此无法享受过渡性养老金之待遇,单从这一点来看,工人的养老金结算会多出一部分,这是真金白银实打实的利好,不过具体到手养老金谁多谁少也说不准。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