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医保分两种,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又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按规定,居民医保取消了个人账户,只有职工医保每月按基数的2%划入个人账户基金,这就是医保返款。
由于这笔钱只能本人看病就医使用,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普遍低下。全国各地为提高基金使用率,陆续推出医保改革政策,如“门诊共济”等,试问医保返款能不能70岁以下划入3%,70岁以上划入10%呢?
一、“门诊共济”从保障个人到保障家庭随着中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看病就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017年医保大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医保费用支出占比高达53.3%,基本医疗保险中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占比远超非老年群体。
老年人医保卡的钱经常不够用,而年轻人的医保账户结余却越来越多,医保基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精准辐射到最需要的人群,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如何有效利用医疗保障基金,是本次医保改革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多地“门诊共济”制度推行后,医保个人账户实现了在家庭成员间共济使用,父母子女在医院看病就医,购买药品或医疗器械所等发生的费用都能用职工个人医保账户支付了。需要注意实名制就医,不能共用医保卡,家庭共济使用只是结算时可以使用家庭成员的医保卡当作借记卡来结算。
“门诊共济”制度扩大了医保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这也意味着,我国医保制度开始从保障个人向保障家庭过渡,这对普通职工家庭来说是一个惠民的好事情,每个家庭都能最大程度上省下一笔看病就医的钱。
二、减少医保返款,充分发挥统筹基金作用俗话说“统筹基金看大病,个人账户看小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如果不幸身患重大疾病,面对大几万的高额治疗费,根本无力回天,而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基本发挥不了作用。
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医保大数据显示,很多地区的个人账户累计结余较大,普通家庭有钱看小病,却没钱看大病。减少医保返款,转而把个人账户里看小病的钱转移一部分用来看大病,能有效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率,发挥统筹基金的作用,解决群众没钱看大病的问题。
减少医保返款已成为大势所趋,个人医保账户的钱会慢慢下调,而统筹支付的比例会逐渐上调,把每一笔医疗保障金都用在刀刃上。据了解,此次医保政策调整,主要有两种方式减少医保返款。
已退休人群全部按当地人均养老金为基数按2%缴纳,在岗职工按基数的2%划入个人账户,而单位缴纳的部门全部划入统筹支付基金,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这样一来,我们的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就逐渐变少了。
三、支持门诊看病报销,金额上不封顶不管小病小病,多数人就医时更倾向于选择规模大、专家多、能报销的大型医院,这其实也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浪费。当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门诊共济”制度,陆续打通普通门诊报销的绿色通道,这样一来,既缓解大型医院的接诊压力,又为很多门诊就医的人群减轻了费用负担。
目前,河南等地已实现了定点医疗门诊直接结算、跨省异地结算。开通了普通职工家庭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报销快速通道,“门诊报销”的制度已全面开始施行。
不仅支持门诊报销,全国各地疾病报销种类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很多老年人的慢性病、多发病的用药就医需求大,把普遍常用的药和疾病也纳入了统筹基金支付范畴,目的就是为了照顾老年人的就医保障。
从现有医疗保障体系和实际情况来看,按年龄提高老年人的医保返款比例的想法是不太可能的,这会加大我国医保基金支出压力,并不符合实际。
国家大力推行的“门诊共济”政策,主要为了提高基金使用率,而不是加大医疗基金支出。宏观上加强了统筹基金看大病的保障力度,微观上以家庭为单位提高了医保待遇和报销福利,是医疗领域惠民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