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的主流,仍是大国博弈的态势。不过近来一些小国却频频出位,吸引了不少眼球。比如欧洲的小国立陶宛,如小丑般上窜下跳,狂刷存在感。
亚洲小国尼泊尔前些日子也热闹起来,美国与其签署了“千年挑战计划”协议,用区区5亿美元就获得了高于尼泊尔“国内法”的权利。尼泊尔街头抗议四起,多地爆发了严重的冲突。
就在大家以为美国的“印太战略”又下一城时,2022年3月26日,中国外长访问了尼泊尔,尼泊尔总统承诺要推进与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表示要尽快打通双方的山川通道。
此言一出,沉寂多时的中尼铁路再次进入了大家的视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中尼铁路
中尼铁路——尼泊尔的机遇尼泊尔作为南亚山区的内陆国家,与我国以喜马拉雅山脉隔山相望。除北边与中国西藏相邻以外,其余三面都被印度包围,尤其是南面与印度的边界是完全开放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尼泊尔的内政外交受印度控制甚深。
尼泊尔是一个农业国家,到2020年,人均GDP约1000美元,刚过印度的三分之一,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它的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呈长方形,北边是高海拔的山区,中部是丘陵地区,南边是冲积平原,近2850万人口挤在中部的狭长地带,人口密度较大。
尼泊尔的交通设施十分落后,国内不通铁路。对外以航空为主,内部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但公路的路况却不敢恭维,晴天道路上尘土飞扬,雨天则是泥泞不堪。
喜马拉雅
二百多公里的路程,一路坑坑洼洼跑下来需要七、八个小时。公路上行驶的大多是印度淘汰下来的二手客、货车,市区的交通工具以摩托车为主。
旅游业是尼泊尔的支柱产业,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每年有近60万人前来登山、旅游。攀登珠穆朗玛峰成为了尼泊尔旅游业的一张名片。
可是糟糕的交通状况让游客体验较差,拖了旅游业的后腿,“要想富,先修路”,改变现有的交通状况,成为了尼泊尔政府和人民的共识。
不过尼泊尔自己没有钱也没有技术,多年来只是有心无力。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构想的推出,尼泊尔终于见到了拥有铁路的曙光。
一带一路
中尼之间渊源颇深,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尼泊尔南部的兰毗尼,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曾专程前去拜访。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喇嘛塔,位于北京西城的白塔寺就是尼泊尔专家阿尼哥监造的;清朝时期,尼泊尔还曾经成为过大清的藩属国。新中国成立后,双方的友好交往更为密切。
中国向尼泊尔援建了一批公路、水利电力工程,支持他们建起了纺织厂、砖瓦厂、造纸厂等基础工业企业。两国的人文交流也日益频繁,2007年,孔子学院在加德满都大学开办、中国也是尼泊尔第二大游客来源国。
为了加强双方的经贸往来,1965年,双方正式开建中尼公路。
中尼公路全长943公里,我国境内长度为829公里,从西藏拉萨经樟木口岸出境直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沿途穿行于喜马拉雅山脉,最高海拔超过5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