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8日,三峡大江截流仪式在宜昌三峡工地举行。周国强 摄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创造了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形成了内涵为“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的三峡移民精神。
2010年10月23日,在三峡截流纪念园里,还能看到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示意图。周国强 摄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资深摄影记者周国强30年来多次赴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堡村、东岳庙村,用手中的镜头为5户移民家庭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今年4月3日,长江日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周国强镜头中的3位主角——68岁的陈世寿、66岁的陈义强和53岁的赵春合。
谈起近况,陈世寿找了五六位年龄相仿者组建了乐队;不再摆摊卖肉的陈义强,现在每天到处走一走,开始适应养老生活;泥瓦匠赵春合如今基本上干完活就能拿到工钱,这让他“非常满意”。
68岁的陈世寿:找了五六位年龄相仿者组建了乐队
1994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三峡中堡村3组移民陈世寿在临时修建的住屋前,舞动自己花200元扎的土狮子。周国强 摄
“几个人唱了一场,每人拿到了120元,还不错。”68岁的陈世寿在电话里谈起近况时说。钱虽然不多,但可以弥补一下家用。更重要的是,陈世寿觉得找到了自己的新价值。
陈世寿原是三峡中堡村人,一直住在如今坝上的位置。1993年,他重新搬迁回了中堡村,成了三峡移民之一。
2001年,陈世寿建起了一栋三层小楼,结束了一家人在临时住房生活的日子。2013年2月8日,在陈世寿家小楼前,周国强帮他拍下了一张“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