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们谈到过一个事实,就是食蚊鱼因为好养和捕捉孑孓等特性,被很多国家引进。毕竟蚊子确实非常遭人烦,但必须要指出是,要引入一种外来物种,就必须承担这种物种带来的弊端:
- 繁殖力太强,使得同种近乎灭绝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曾经通过科研渠道引进食蚊鱼,将其放在水沟,河渠里,为的就是消灭这些地方中滋生的孑孓,因为这种蚊子幼虫到了一定数量,如果控制不好形成规模,很可能会造成疟疾等传染病。科学家通过放养它们,达到控制孑孓的效果。
但随之而来的是,生物泛滥。有科学家就做过实验,将青鳉鱼和食蚊鱼一起放在一个池塘中。按道理说,两种鱼互相"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不久后,科学家震惊了,青鳉鱼不见了,池塘里全部变成了食蚊鱼。经过观察后发现,食蚊鱼不仅仅捕食孑孓,如果没东西吃了,甚至会对其他同等大小的鱼类下手,甚至极端情况进行同类相残。加上繁殖能力和适应力强的特点,早就把青鳉鱼给"喧宾夺主"了。
根据资料显示,食蚊鱼的生存水温可以在1-40度之间,对于水中的盐度和酸度也没有太多要求,甚至如果水中氧气不够的情况,它们可以跳出水面进行呼吸,可见其适应力。
- 杂食性强
通过研究表面,食蚊鱼虽然名字是吃蚊子的鱼,但是它们可不仅仅是吃蚊子,因为除了蚊子幼虫,还有诸如浮游生物、其他鱼类等等都能成为它们的目标。如果只吃孑孓,那么很可能会导致食蚊鱼发育迟钝,死亡等症状。和也意味着,它们在没有孑孓的情况下,会将许多周围的其他动物消灭干净。这样的局面,结果只能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影响其他种群的发展。
目前为止,食蚊鱼已经被列入全球危害性最强的一类物种了。
其实食蚊鱼的引进最初是好的,但是没有估算到它们带来的弊端。一种生物,都有其本身适合的特定环境,这是大自然的赠予。然而不顾一切,将其强行引入,妄图依靠人类的力量改变一切,明显这是和大自然作斗争,结果只有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