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肠道外营养之父”斯坦利·杜德里克博士发现可以通过注射高浓度葡萄糖和蛋白质来治疗术后的营养缺失的问题,正是那时,静脉滴注领域产生了巨大进步。
我们所说的“吊瓶”也就是静脉滴注,是直接将药物注射进静脉中,此种方式的药物利用率达到了100%,且静脉输液的所提供的药剂量也较肌肉注射有很大提升。
就这样,“吊瓶”逐渐取代了“屁股针”,也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打“吊瓶”,医生更是乐呵使用这种利润方式更大的
方法。

虽然“屁股针”仿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但在医学领域内肌肉注射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比如我们近两年所注射的新冠灭活疫苗所使用的便是肌肉注射,与“屁股针”不同的是,新冠灭火疫苗注射的地点是手臂上侧的三角肌,大部分疫苗的接种方式也与此相同;而孕妇经常需要注射的一些药剂还是仍需要打“屁股针”的。

究竟要怎么治疗,打“吊瓶”还是“屁股针”亦或是使用口服药物?治疗方法的具体选择还是要听取医生的建议,每个人的病情体质都不相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治疗疾病的对口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