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险这个行业呆久了,
总是能看到很多人说保险是骗人的,保险这不赔那不赔。
说实话,进入这个行业前,
我也觉得保险是骗人的,就保险合同规定的那条件,能赔吗?
但自从我大学学了保险专业的知识,后来又在国内某品牌保司做到中层,之后又接触了那么多客户,熟悉了行业内的道道,
才明白:
保险不骗人,骗人的是卖保险的人。
保险业不是这不赔,那不赔,只要你买对了人家就会赔。
可关键是,保险这么复杂,市场上有几个是真正懂的?
老百姓不懂,销售人员乱忽悠,保险公司仗着信息不对称在合同里“偷工减料”。
那保险行业当然就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骗子行业”,“*组织”。
但,尽管保险行业名声非常差,
公子还是要说:“保险真的是个好东西。”尤其是你从医院走一遭出来之后就更明白我说的是实在话。
所以,我特地总结了一篇关于保险的精华,既揭露保险的本质,又讲怎么买到合适的保险,
让大家只花10分钟,便可一文读懂!
文章分四部分:
保险的本质和原理
保险的监管
保险的实用性如何保证
如何买到适合自己的保险
正文开始:
保险的本质可以用两个词概括:
一个是高杠杆;
一个是风险共担。
先说高杠杆,
保险的作用是用小资金撬动大资金来弥补高额的财务损失。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
我们生活中存在四种潜在造成损失的情况:
高频低损事件,比如我们上学时经常丢笔丢本等,这种情况不需要保险;
低频低损事件,比如我们带出去的雨伞,有可能因为雨停了放哪里就忘拿了,这也不需要保险;
高频高损事件,日常生活不多见,但如遇战争时期,天天都在死人,天天都有财务损毁,这种情况国家都快没了,根本没法保险;
低频高损事件,比如出车祸,得大病,溺水,触电等等,这种情况就很需要保险。
因为这种事件的特征是发生时间不可预知,但一旦发生对个人而言损失巨大。
由于发生时间不可预知,我们就没法通过储蓄给这样的损失做好准备,
由于发生后损失巨大,很可能会使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难以为继。
而保险可以每年只交一点点钱,在危机时刻却可以赔付我们很多钱帮我们度过难关,
这就是保险的高杠杆特性——用平时的小资金去撬动大资金来弥补危机发生时的高额损失。
这种做法相当于我们平时花一点小钱为危机时刻做准备,是在防控风险。
用小资金撬动大资金?
我们给保险公司”小钱“,保险公司给我们“大钱“,难不成保险公司是傻子?
这就要说到保险的第二个特性:
风险共担。
我们看似是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双方合同,但背后有大量跟我们一样的人。
比如某种癌症,1000人中就会发生1例,发生后治疗费用是100万,个人无法承担。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个:
1)自己存钱——存够100万就可以治疗,但要是钱还没存够就得癌症了,这种方式也就失效了。
2)向大家筹钱——找到1000个同样担心得这种癌症的人,大家一人出1000,凑齐100万,谁得癌症了就把这钱给他治病。这种模式不管谁生病,也不管什么时候生病,都有足够的钱用来治病,而且大家负担很小,每人1000就够。
第二种方法就是保险最核心最精简的模式,也就是风险共担——担心同样风险的人共同出钱形成一个资金池,每个人出资很少,但是发生风险却可以得到整个资金池的资金。
而保险公司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顶多是那个站出来叫大家凑钱和管理这笔钱的人,给我们“大钱”的只是那千千万万个和我们一样担心同种风险的人。
现实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大家熟知的相互宝,这就是一人生病,大家分摊的模式。
相互宝从不给我们钱,但却替我们组织起这个网络互助社区。
它与保险公司的区别本质在于相互宝靠管理的资金池抽成赚钱,而保险公司靠管理的资金池投资赚钱。
所以,保险不是赌博,它只是人们利用高杠杆的方式出“小钱”,拿“大钱”来弥补一些风险事件发生时带给自己的高额财务损失。
而这杠杆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仗着这些风险事件发生都比较低频,所以大家可以一起分摊,进行风险共担。
2、理财型保险的本质上面说得是保险的本质,
但是有一类保险,具有理财功能,它们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假设有100个学徒来到某酒店学厨艺。
他们的工资很低,一年几百块钱,但是酒店的盘子却很昂贵,一个一千块钱,谁打碎了盘子都会赔得倾家荡产,而且还会被赶走不能继续学厨艺。
可虽然大家都很小心,但每年依然有人打碎盘子。
后来这家酒店的财务就想了个办法,搞了个“赔盘子金”。
他发现大家每年大概会打碎4个盘子,需要4000元,于是他让这100个学徒每人交40元钱,往后不管谁打碎盘子,都用这4000元钱赔盘子。
这样大家每年花40块钱,就可以撬动4000元的资金用来帮自己赔偿损失。这就是最精简的保险模式,也是我们前面说的完美的风险共担的模式安排。
理财型保险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接着说。
因为转眼大半年过去了,谁也没打碎盘子。一个平时很小心的人就开始觉得这样很亏。他觉得自己最不可能打碎盘子,却要跟着大家10年都摊钱,400块摊下来也不是小钱啊。
但他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不会打碎盘子,于是他去找财务,问有没有办法如果最后没打碎盘子,这摊的钱还能拿回来。
财务心想:
好家伙,大家每年打碎4个,4000块收上来我是实打实的赔出去了的,最后你没打碎就要我退钱?那我岂不是倒贴钱给你们赔盘子啊?
不过既然有人想退钱,那我就在盘子钱的基础上再多收一点,这样赔完盘子还有余钱,我可以拿余钱去投资,然后用投资赚来的收益来退你钱,要是行情好,除了退你们的,我也许还能多赚点。
于是财务给这个小心谨慎的学徒开出条件:每年交100押金,10年后如果他都没打碎盘子,那这1500块原封不动退给他,如果中间打碎盘子了,那押金就不能退了。
学徒心想:要是自己10年内打碎盘子了,最多损失几百块押金,好过自己赔1500块,
要是没打碎盘子,到最后1500块押金还能原封不动退回来,两全其美!于是满口答应。
这种模式就是返还型保险(两全险),本身带有一定的理财性质,因为最终退回来的“押金”,也可能是当初交费的本息和,但在现实中,拉长了几十年看,实际上给到我们的利息非常低,远不及银行利息。
为了能够返还,返还型保险的价格通常比消费型保险价格贵上一倍不止。就算能返还,最后返回来的钱其实也是消费者当初多交的保费赚来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更多细节,可以参考这篇全网阅读量500W 的文章:除了返还型保险,还有其他诸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年金险等理财险,它们的本质都和上面返还型保险的本质是一样的——除了基本的保障,保险公司会多收很多钱用来投资理财。
要么是把投资收益的一部分分给大家(分红险),
要么是让帮大家挑选理财产品,他自己拿管理佣金(投连险),
要么是让大家把钱存在保险公司,到了一定时间,每年可以取一笔钱来用(年金险),
要么是虽然存钱,但是这笔钱可以随时取出来用(万能险)。
有人说,有了保障,又有理财收益,不好吗?
要我说,那是真的不好。
一方面,如果你从理财的角度考虑这样的保险,那你拿到的理财收益是真的低。
保险公司明明自己每年赚着5-7个百分点的收益,但却只给你2-4个百分点的收益。
这点收益,还是要经历动辄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拿到的,同样情况下,很多时候存银行拿到的收益比它多得多。
所以为了理财收益买理财险,不划算。
另一方面,如果你从保障的角度取考虑这样的保险,那你能获得的保障也是相当的低。
公子见到的带有理财性质的保险,保障普遍不足,不是保额低,就是保障责任缩减严重,远远赶不上消费型保险带来的保障。
所以,对于买保险来说,先保障,后理财。
既然我的保费之中一部分钱是预收的,这就引出了大家的下一个担心,那么保险公司会不会挪用呢?
就像小黄车一样,保险公司跑路了怎么办?
那我们就不得不说保险行业面对的监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