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疫情走势趋稳向好,感染传播风险已得到有效遏制。在实现动态清零最吃紧最关键的时刻,上海加快推进阳性感染者家庭终末消毒、阳性楼栋消*全覆盖,这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近日,一段某地“防疫人员入户消毒”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消*过程被质疑过于随意粗暴,引发不少人恐慌。那么,入户消*的重点在哪?一定要强制入户吗?会不会损坏贵重物品?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整理了一些专家的建议。
问
入户消*工作前,工作人员会如何与居民做沟通?
由社区所在的街镇、居委会组织工作人员与阳性感染者及家属沟通消*工作,告知消毒工作必要性及注意事项,了解贵重物品等需要特别注意对象,争取他们对入户消毒作业的理解和配合。同时,我们不断对作业队伍、基层组织加强培训,严格落实好科学规范消*。
问
如何选择高效、安全、适合场景的消毒剂?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消毒技术指南(第八版)》中就有关于消毒方法的规定: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单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问
是否可以选择自行消*?
病家终末消毒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目的是清除遗留在居室环境和各种物体上可能存活的病原体,给病家创造一个清洁安全的居住环境。
消*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消*过程中对消毒剂配比、消毒器材选用、消毒时长、消毒点位以及个人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评估。且为了保证消毒效果,作业中须关闭窗户,在室内无人情况下开展消毒工作。消毒结束后要等60分钟后才能进入。
因此,阳性感染者生活居住场所的消*工作还是应当由专业消*队伍完成。
问
终末消毒,一定要强制入户吗?
《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七条指出“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强制消毒处理。”
“强制消毒”规定了一定的条件,一是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等”使用,二是阳性感染者“拒绝消毒处理”。
问
消*是否会损害物品?
消毒内容主要是室内空气,厨房、卫生间、经常接触的物表以及患者使用的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等。
一般对室内空气进行超低容量喷雾,一般物体表面进行常量喷雾器喷洒或擦拭消毒。在低温环境下,病毒可以长时间存活,因此对冰箱内放置的食物将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处置,并对冰箱内外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在消毒前,居民要先关闭各类电器电源,避免造成电器线路的短路;可对贵重物品提前遮挡或打包存放,并按照30天不开启的要求存放。冰箱内如有贵重药物请提前取出或标明。居民返家后可用清水和抹布对环境表面进行清洁,对织物、餐饮具等进行浸泡冲洗,加强居室通风换气。
问
具体的消*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近日,有媒体跟随黄浦区消防救援消*队进行了实地探访,调配完消毒药水后,入户后开始对入户门、门把手、地面、台面等硬质物体表面仔细消*,除了衣服、被褥其他手能触摸的地方都被仔细喷洒上药水。
卫生间也成为消*重点,淋蓬头等手能触摸到的地方都被仔细消*。完成物品消毒工作后,队员又用白色的超低容量喷雾器开始对室内空气进行消*,喷出的细密水珠形成雾气悬浮在空中,其添加的是1%的过氧化氢。一户面积约20多平方米的居民家,终末消毒持续了近半小时。
完成入户消*工作后需要关门、关窗,密闭一个小时人员才能进入。
问
居民如何反映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消毒过程中,专业队伍将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并做好消毒记录,留档备查。消毒时,由相关工作人员对消毒作业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确保消毒作业操作规范、消毒全面。居民如有疑问,可以联系社区工作者。所有消*工作均有完整的消*任务清单,消毒记录确保可追踪、可追溯。
问
是否需要考虑“物传人”相关风险?
新冠病毒感染者排出的病毒可以污染物品表面,病毒在物品表面不会增殖,在常温条件下病毒短时间内会降解失去感染活性。并且在不同的物品表面病毒存活的时间也有差异,在纸巾和印刷品等材料上存活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新冠病毒在物品上的存活时间还受到环境因素和病毒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低温、潮湿、密闭和病毒浓度高的条件可能会延长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
在过去两年多的新冠防控中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物传人”的方式进行传播,但这不是疫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
另有业内专家建议,现阶段,亟需对消*人员进行科学培训,提升消*的专业度。如果因消毒对居民的贵重物品造成损害,要依法赔偿。
目前,上海已推出“新冠肺炎消毒和防护系列科普培训工具包”3.0版,这些科普和培训的内容翔实,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且可操作性强,所采用的音频、视频等形式也有利于掌握,对于提升家庭自我防护能力都很有帮助。
综合:上海网络辟谣、新华网、第一财经、健康时报
来源: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