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荒漠,我们的脑海中常会浮现这样的景象:干旱的大地广袤无垠,只有偶尔飞过的秃鹫或是嚎叫的风声时不时地打破这片寂寥。然而,荒漠并不是由沙子的多少,或阳光的炙热程度来定义的。“荒漠”是指几乎没有降水的地区——年降水量通常不超过25厘米。世界上一些大型荒漠确实是热浪滚滚、黄沙漫漫,比如撒哈拉沙漠。但说到世界上最大的荒漠,它跟你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
南极洲的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千米,同时还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它才是地球上最大的荒漠。南极洲的皑皑冰雪是它成为冰冻荒漠的原因之一。由于浅色表面的反照率高,南极洲广阔的白色表面能将温暖的阳光反射回天空,因此冰雪无法融化。南极的兄弟北极(北极区域的岛屿构成了地球上第二大荒漠)也是如此。
其他大型荒漠的成因则有所不同。有些位于南北纬30度左右的亚热带地区之所以变成了荒漠,则是因为缺乏常规性降雨。在太阳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烘烤下,这些地区变得极度缺水并变成荒漠,这就是荒漠化。撒哈拉沙漠是这种荒漠里面最大的一个。大约700万年前,撒哈拉地区开始荒漠化,逐渐失去了曾经繁茂的植被。有一种理论认为,大约2.5亿年前,分别包含了现在的非洲和欧亚大陆的两块古大陆之间有一片辽阔的海洋,地质学家称之为特提斯海。后来古大陆分裂,特提斯海也大大收缩。再后来,从非洲板块上分裂下来的阿拉伯板块板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特提斯海被阿拉伯半岛填上了一大块。随着海洋退缩,降水逐渐减少,撒哈拉地区也变得越来越干旱并变成沙漠。强风加上稀少的降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撒哈拉沙漠。
荒漠看上去没有生机,但其实这里也生活着一些顽强的生物,它们已经高度适应了荒漠环境,比如撒哈拉沙漠里的耳廓狐。为了躲避白天的烈日,它们只在夜晚捕猎,以无脊椎动物、小型啮齿动物、鸟类以及鸟蛋为食。
水是灼热沙海里的抢手货,有些动物因此演化出了巧妙的方法来收集水。纳米布沙漠里的一些甲虫能利用背部的亲水点收集雾气中的水。水滴形成后,甲虫再借助疏水蜡将水引流到自己嘴中。 (译/高瑞雪)
沙丘中的湖
严格来说,巴西拉克伊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并不是荒漠,但它的景观看起来却很像存了雨水的荒漠。这个国家公园是一处旅游胜地,露积1550平方千米。一年当中有6个月的时间,在这里的沙丘之间都能看到美丽的蓝绿色小湖。这种反差强烈的美景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这里的基岩密集无孔,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因此形成了小湖。沙丘的造型则是干燥环境中强风的作品:沙粒被风吹起又落下,堆积成U形的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