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大力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且部分VOCs是有毒物质和恶臭物质,是“十四五”约束性指标。印刷工业是VOCs排放重要行业,我国印刷行业整体规模居世界第二,各类企业近10万家,总产值约1.4万亿元。目前,印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 37822—2019),行业针对性不强,有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宽松,不能支撑当前我国对于工业VOCs全过程控制需求,亟需制订专门的行业标准,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进一步规范行业污染排放管理。
二、本标准在排放控制上有哪些特点?
本标准基于从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到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管控思路,有组织排放与无组织排放控制双管齐下,进一步规范印刷企业的排污行为。
(一)强化源头和过程控制,规范无组织排放管理
无组织排放控制是印刷行业VOCs管控难点。标准根据工艺特点,针对油墨、稀释剂、润版液、胶粘剂等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印前、印刷和印后等工序明确规定措施性控制要求。此外,本标准提出了VOCs厂区内监控浓度限值的建议值,由地方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的需要自主实施,对厂区内无组织排放状况进行监控。通过上述控制措施,实现无组织排放全过程管控。
(二)实施浓度和总量控制,完善有组织排放管控
印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VOCs和颗粒物,其中颗粒物产生量较少,VOCs为主要污染物,且大多为有毒物质。为全面管控印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时又尽量简化污染物控制项目,采用“综合指标 特征污染物”的形式,保证排放监管的严密性。综合指标为非甲烷总烃(NMHC),控制VOCs类物质的总排放。特征污染物项目突出重点,考虑光化学反应性和有毒有害性,管控苯和苯系物。
标准沿用排放浓度限值控制方式的同时,根据企业初始排放量进一步实施差异化管控。对于排放量大的企业,实行排放浓度与去除效率双重控制;对于排放量小的企业,只需要满足浓度指标要求。另外,对于采用原辅材料符合国家有关低VOCs含量产品规定的企业,也不执行处理效率要求,鼓励企业采用水性油墨等源头措施削减排放总量。
三、标准实施的可行性如何?
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出台了相关地方标准,区域内印刷企业已率先开展了工艺设备和环保设施升级改造,积累了达标技术的成熟案例,为标准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行业协会和相关专家一致认为,本标准能够反映行业关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迫切希望标准出台。目前,出版物印刷企业可通过原辅材料替代等源头预防技术实现达标排放,不需要再进行升级改造;部分包装印刷企业需根据自身情况实施达标改造,会相应增加生产成本,但不会对供给或需求产生收缩效应,处于行业可接受水平。标准制订过程中,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与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充分沟通,市场已有预期,相关企业已经开始筹备改造工作。现有企业自2024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给予企业充足的升级改造时间。
四、标准实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如何?
实施本标准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可有效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有利于保护周边公众健康,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满足公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实施本标准将进一步促进行业公平竞争,有效解决“劣币驱逐良币”问题,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将引导印刷工业企业采用源头、过程及末端治理措施降低有机废气排放,推动行业绿色化发展。
关于大会
2023年第五届中国国际VOCs监测与治理产业创新峰会将于2023年6月14日-15日在苏州召开,本届会议以“科技创新赋能精准治理”为主题,将邀请来自政府执法部门,环保部门,协会/学会,工业园区,设备和服务提供商,工业产废企业,安环部门,设计单位,科研机构,高校,监测中心站等等共同探讨VOCs废气现状,最新技术和设备,行业机遇,监测和治理的难点与痛点。
会议信息
会议时间
2023年6月14-15日
会议地点
江苏•苏州
组织单位
VOCs监测与治理产业创新峰会组委会
低碳环保圈
安徽同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会议题
主论坛:政策标准
我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研究进展与态势分析
浅析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关键点
未来十年中国VOCs治理市场潜力
固定污染源VOCs精准减排与高效管控体系建设
我国最新臭氧机VOCs相关政策和标准解读
专题一:环境监测与监管—VOCs监测检测与溯源预警(大气/固定源)
我国VOCs的监测技术和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
浅谈VOCs采样与检测方法
固定污染源VOCs监测的实用设备选型与应用分析
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方法及VOCs分析仪检测仪器解析
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法(GC-FID)、傅里叶红外法(FTIR)、光离子化检测法(PID)等方法对比
网格化VOCs走航策略漫谈
传感器技术(PID、FID)在VOCs监测中的应用
互联网 VOCs防治实时监视远程监管系统应用
浅谈卫星遥感探测数据分析系统应用技术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装备(车载式、背包式、手持式等)的使用
VOCs气体红外检漏仪在VOCs执法和监测中的应用
浅谈油气回收检测仪的应用场景
气体泄漏检测传感器在VOCs监测中的应用
专题二:重点行业VOCs绿色源头与过程控制
我国VOCs的监测技术和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
浅谈VOCs采样与检测方法
固定污染源VOCs监测的实用设备选型与应用分析
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方法及VOCs分析仪检测仪器解析
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法(GC-FID)、傅里叶红外法(FTIR)、光离子化检测法(PID)等方法对比
网格化VOCs走航策略漫谈
传感器技术(PID、FID)在VOCs监测中的应用
互联网 VOCs防治实时监视远程监管系统应用
浅谈卫星遥感探测数据分析系统应用技术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装备(车载式、背包式、手持式等)的使用
VOCs气体红外检漏仪在VOCs执法和监测中的应用
浅谈油气回收检测仪的应用场景
气体泄漏检测传感器在VOCs监测中的应用
专题三:废气末端治理—VOCs回收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促进臭氧和PM2.5协同减排
分析简易低效 VOCs 治理设施清理整治项目
浅谈加快建设涉 VOCs“绿岛” 项目
探析常用VOCs治理技术各自优缺点、设备投资及运行成本
工业园区以及重点行业VOCs的综合防治综述
RTO/RCO/HCH催化燃烧炉等VOCs有机废气治理净化技术与设备应用工程
VOCs的控制与油气回收技术及其应用
挥发性有机物(VOCS)活性炭吸附回收技术综述
VOCs深冷冷凝回收工艺原理及问题
冷凝、吸收、膜分离等辅助性技术相关的技术工艺分析
石油化工行业VOCs综合治理新技术及应用案例
浅谈石油化工储运罐区VOCs治理方法
吸附技术和有机溶剂回收应用分享
石化化工罐区VOCs治理工艺方案及实施情况
储罐区VOCs治理项目设计及解决方案
拟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 院士
刘文清 中国工程院 院士
柴发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首席科学家
叶代启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院长、教授
彭应登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聂 磊 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马永亮 清华大学 研究员
修光利 华东理工大学 教授
羌 宁 同济大学 教授
张国宁 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 副所长
王 强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研究员
储焰南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谢品华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研究员
王 亘 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正高级工程师
林长青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首席专家
王东方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环境技术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张蒲根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工程师
竹 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教授
杨自然 中国石化上海公司 安环部高级工程师
徐斌华 神华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教授级高工
李天威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 督察专员
沙 莎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
武登忠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 教授级高工
高少华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教授级高工
常 春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安全环保部节能环保科 科长
张钢锋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高工
詹健龙 浙江焜腾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同期举办“V星杯”评选颁奖晚会
奖项设置
★
V星杯—VOCs优秀治理企业奖
★
V星杯—VOCs优秀监测企业奖
★
V星杯—VOCs优秀工程示范项目奖
★
V星杯—VOCs行业杰出个人代表奖
备注:免费报名参加评选活动,可多选。评选上奖项后,由特邀嘉宾在晚宴现场公布名单和颁奖。更多详情可咨询组委会。奖项报名截止时间2023年5月20日。
企业产品信息展示
大会组委会热忱欢迎有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在会议期间开展技术相关的成果 (产品、创新技术,仪器设 备等) 、各式产品的广告与资料展示宣传活动,自备展出资料。具体事宜请会务组联系。
会议摘要
提别提示:参会及非参会人员均可免费投稿。请于 2023年5月20日前将参加研讨会的论文摘要(2000 字,阐述论文主要观点) 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 amy@tjevents.cn,并请注明“会议论文”字样。
会务费
组委会欢迎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会交流,早鸟票1800元/人(2023年1月1日前),普通票2800元/人,尊享票4000元/人(含五星标准住宿,席卡前排就坐)。其他参会形式,可与组会委直接联系。
参会群体
环保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涉VOCs污染企业、从事VOCs污染防治的生产企业、工程公司、环保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和监测机构的相关专家、学者、技术与管理人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