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尼康为例:
尼康 Z 24-200mm F4-6.3 6300元
尼康 Z 70-200mm F2.8 15580元
佳能、索尼、腾龙、适马,这两个差不多焦段的镜头,价差基本都一倍以上。
怎么就纠结呢?
很多人倒不是真的差钱,而是觉得旅行拍摄,24-200mm这个焦段比70-200mm覆盖范围更大,更方便,这样就不用带广角,也不存在换镜头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尼康 Z 24-200mm F4-6.3 76.5mm x 114mm 重量570g
尼康 Z 70-200mm F2.8 89mm x 220mm 重量1360g(不含三脚架连接环)
24-200mm比70-200mm要轻太多太多了。按照这个逻辑,必须买24-200mm呀!买什么70-200mm呢?
今天有必要一次说清楚。首先,你追求的是什么?
入门爱好者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我需要完整的焦段,这也是当年,18-55mm 55-200mm这个镜头组合卖爆掉的原因之一。事实证明,55-200mm不堪重用,因为光圈太小了。
我们对于一个镜头的认知,绝对不能仅仅提留在焦段,而是要看光圈。大光圈的意义是多重的,可以提高快门速度,可以虚化,减少使用高感,获得更好的氛围感和弱光效果。
手机虽然可以通过算法实现背景虚化,但遇到稍微复杂的物体边缘,就露陷了,太假,这也是单反和手机拍照的区别之一。
我给你一个最便宜的50mm F1.8标头,对比18-55mm,又或者24-105mm这样的红圈头,你会发现虚化原来可以如此暴力。
在这里不是唯虚化论,毕竟控制景深也是一个技术活,而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大光圈镜头真的容易出片,而且是那种很有气氛的片子。
24-200mm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对于经常旅行的人来说,拍到就好,本来就是走马观花,手机镜头焦距还是不够长,稍微施展一下裁剪大法,画质就下降得很严重。所以,很多人还是习惯带相机出门,也算是仪式感吧。
这种使用场景下,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一定会考虑便携性。70-200mm F2.8的确太重了,再加上机身,别说一直举着,就是端着拍个两三分钟,膀子都吃不消。久而久之,使用积极性会大幅下降,最后手机成了主力机。
所以我给这类用户的推荐是24-200mm,非常坚定。还有一个理由是,不用中间换镜头了。
什么人适合70-200mm?
创作型的玩家,就是可以为了拍到一张好照片,在某个景点待上半天甚至一天的那种。
所谓创作,就是不满足于拍到,而是要拍好,充分利用大光圈的景深,还有各种技法,追求完美。
这样说吧,70-200mm可以拍出的画面效果,24-200mm是拍不到的。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那带着70-200mm出门,广角和中焦段怎么办?实际上,中焦段使用的概率是很低的,至少我是这样。广角,我一般都是交给手机,大场景会用35mm定焦来补足,也可以扫街。
换个角度说,真要出门摄影创作,是不会在意负重的,这还没算三脚架呢!
真想轻一点,70-200mm F4也是一个选择。这里必须点名推荐佳能RF 70-200mm F4,极致瘦身,体积真小。
最后还是做个总结,一切从需求出发,不要盲目听别人的推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