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9日,一场月偏食在夜空上演,本次月偏食食分较大,达到0.978,非常接近月全食(俗称“红月亮”)。
除了“红月亮”,公众在日常观测时常看到“白月亮”“黄月亮”,还能听到“蓝月亮”这一说法,那么,月亮这一常见天体为何能变化出各种颜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通过反射太阳光而被公众看到,它的颜色是根据自身反射光的颜色决定的。
“平常看到的月亮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月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受到散射和折射。”王科超说。
月亮在不同高度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当它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时,颜色会偏黄、偏红,而明月当空时,则可看到一轮白色的月亮。
当天空上演月全食的时候,公众通常可以看到“红月亮”,这是月光经过地球大气层多次“加工”后呈现的。
“具体来讲,当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被折射到地球影子中时,阳光中波长较短的光大多被大气层分子散射和吸收,但由于红光波长较长,受散射的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大气层穿透出去,折射到‘藏’在地球影子里的月亮上,所以在月全食时,月亮是暗红色的。”王科超说。
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本次偏食食分较大,也就是月面进入地球本影的程度较大,接近月全食。“公众在观测的时候,会看到一轮红彤彤的月亮,脚踩白色‘筋斗云’从地面升起。”王科超说。
说起月亮的颜色,大家往往会联想到时常见诸报端的“蓝月亮”。
王科超说,所谓“蓝月亮”并不是指人们用肉眼可以看到蓝色调的月亮,而是指天文历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通常情况下,一个公历月里只有一次满月,但有时也会例外。因为两次满月间大约相隔29.53天,而公历历法中每个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例外),因此一个公历月可能出现两次满月。
当一个月份中出现两次月圆之夜时,第二个满月就被称为“蓝月亮”。
记者:朱筱、邱冰清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