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和压力增大,不止中老年人,即使年轻人,现在都深受白发的困扰。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一些,不少人会定期染发。有一类宣称“染发能像洗发一样简单,洗一洗,白发秒变黑发”的染发产品受到很多人欢迎,尤其在网购平台上,不少店铺的月销量都超过了5万单。洗头就能染发?太夸张了吧!记者为此对市场上的相关产品进行了调查并采访相关专家解惑。
植物染发产品受市场欢迎
10月24日上午,记者在朝阳区一家大型超市的洗护产品区碰到正在购买某品牌“一支黑”染发剂的李先生。他告诉记者,51岁的他因为两鬓经常长白发,所以从去年开始就一直频繁染发。不过,他从不去理发店,“我自己买的是纯天然成分的染发剂,比理发店用的好,最近我看短视频推荐这类‘一洗黑’产品,草本配方,洗个头发就能染黑,所以想试试。”张先生说。
随后,记者向售货员咨询哪些染发剂适合给父母买。她从货架上的十几款染发产品中挑出两款介绍说:“中老年人不像年轻人对颜色要求高,染的都是黑色、棕色,一般买这类纯植物、草本配方的(产品)比较多,温和不刺激,很健康。”她看到记者拿起“一支黑”,便赶忙介绍说:“这种也有很多人买,上面写着都是植物成分的,在家洗头就能染黑,不伤头皮的。”但是,记者仔细观察产品成分表后发现,这些产品虽然含有植物提取物,如何首乌、五味子等,但也含有化学物质,如对苯二胺、间苯二酚等。
记者在网购平台上搜索“一洗黑”“一支黑”等关键词,发现数百家店铺中销量前五的,月销量均超过5万单,热销程度可见一斑。产品宣传中很多都用到了“洗发=染发”“植物配方”“10分钟变黑”“健康遮白”等宣传语,有的产品甚至直接称其是洗发水,如“纯植物一洗黑洗发水”“白转黑洗发露”等。
洗头就能染发,不科学
洗个头真能使白发变黑发?记者分别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毛发学组委员杨淑霞和北京老年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皮肤科临床学系委员汤恭锋,他们一致表示,此类产品可能涉嫌夸大宣传。
染头≠洗头。杨淑霞说,永久性染发剂一般是分别含有过氧化氢和苯胺类成分的两种试剂调在一起,将其涂在头发上,等待足够长时间,让两种成分充分反应, 使头发稳固着色后才能洗掉。商家宣称的“一洗黑”,只不过是染发时间短一点,操作方便点,基本配方、染发原理不变,并不是所谓的“像洗头一样”。从手套、护耳等辅助工具也能看出, “一洗黑”和其他染发产品没太大区别。
“洗头式染头”有害健康。杨淑霞说,头发和皮肤的主要成分都是角蛋白,接触染发剂时都会着色,而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或含苯成分是毒性物质,进入人体是有害的,所以正规染发过程是将染发剂涂在头发上,不接触皮肤。但这类“一洗黑”产品的宣传中示范:将染发剂涂在头发上,用手搓洗。如果真是这样操作的话,很容易伤害头皮,染发剂中的毒性物质也可能通过头颈部和手部皮肤进入人体。
“纯植物、纯天然”多是噱头。杨淑霞说:“‘一洗黑’及其他类型的染发剂在宣传中特意强调‘植物配方’,甚至说是‘纯植物、纯天然’,其实多是噱头。植物染发剂经几次洗涤后就会掉色,染出来的多是偏红色或浅褐色,可染的颜色并不丰富,更染不出像黑色这种深颜色。由此可推断‘一洗黑’产品一定不是纯植物染发剂。”汤恭锋也表示,白发染黑的主要原理就是对苯二胺等成分与头发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产生黑色物质,从而使白发变黑。
正确看待“银发”,科学染发
“建议大家最好不要染发,尤其是老年人,不必过于在意头上的‘银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更为重要。”汤恭锋表示,“洗头式染发”或频繁接触染发剂会给健康带来诸多风险。第一,人体反复吸收染发剂中有害物质会增加肝肾负担。第二,染发剂易引起某些敏感个体出现急性或慢性过敏反应,如皮炎、荨麻疹、哮喘,甚至出现发热、畏寒、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不少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病,若合并染发剂过敏,可能出现各种神经和代谢异常,从而加重慢性病病情。第三,染发剂使用过勤会增加致癌风险。2010年,欧盟禁止了22种会导致膀胱癌的染发产品。《癌变》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称,对更年期女性而言,染发剂是乳腺癌的风险因素。
专家提醒,有以下情况的人群一定不能染发:有感冒、发热;患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疾病或头皮破损的;肝、肾功能不好及对染发剂过敏的人群。对于非常需要染发的老人来说,建议做到以下几点:1.选择半永久性染发剂(可维持两周),其有害物质含量和健康风险会大大降低。2.染发前要进行过敏测试,染发时尽量别让染发剂接触皮肤,可提前在头皮涂一层油膏,即使染发剂碰到头皮也容易擦掉。3.对于长出的新白发,可采用正确操作进行补染,不用全染。4.染发剂产品是不合格化妆品的“重灾区”,应从正规渠道购买染发产品,拒绝“三无产品”。
最后,专家们呼吁,有关部门要对商家的“洗头就能染发”“纯植物”“纯天然”等夸大宣传加强监管,尤其是对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上的广告加强管理,引导商家选择正规销售渠道并加强自律。(本文出自生命时报,记者 张 健,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毛发学组委员 杨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