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芊和
01“妈,今年的生日礼物我想要一部手机。”
当儿子在饭桌上淡定地说出这么一句时,
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加生气。
“不行。”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儿子,
“你说我这次语文成绩进步就可以自己挑生日礼物,
你骗人!说话不算数!“儿子放下碗筷愤怒地看着我。
“我跟你说了多少玩手机的危害,你不好好学习要什么手机!”
“我学习就得用手机,上网课就要用手机,
总用你们的太不方便了,我需要一个自己的手机,
我保证不玩游戏还不行吗?”儿子的语气中充满了祈求。
虽然看着儿子期待的目光我有些心软,但还是坚定地说:“不行!“
这下可彻底惹恼了儿子,他一脚踢开凳子转身向自己房间走去,
在用力关上房门前还挑衅似得对我说:“你不买我也有办法玩手机。“
看着马上就13岁,个子都快赶上我的儿子,
我突然发现,自己对他的禁止是多么苍白无力。
是啊,他早已不是那个一天到晚跟着我的小屁孩儿了,
他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有自己交往的朋友,
我不可能随时监控,对他寸步不离。
不管我是多么害怕他沉迷玩手机,损害身体,影响成绩,
但事实却是让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并不实际。
到底能不能让儿子拥有一部属于他的手机?
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02.对于手机,和随意放纵一样可怕的是一味禁止说起玩手机对孩子的危害,我闭着眼睛都能列出十几条:
比如损害视力,影响大脑发育,造成腰椎颈椎疾病,
还会让孩子产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心理疾病,
不过,最让人担心的还是玩手机让孩子产生的成瘾性行为。
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对孩子玩手机的行为随意放纵,不加限制,
完全有可能毁掉孩子的未来。
但是,如何限制孩子和手机的接触却不能简单粗暴地说“不”。
1.一味禁止会演变成权利之争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说:
不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妈妈,我想玩会儿手机。“
“不可以。”
“为什么?“
“我说不行就不行!“
“我就要!“
当你不问青红皂白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时,
家长和孩子往往会陷入“他偏要玩你非不许”的权力争执,
比起想玩手机的诱惑,这时的孩子可能更不想屈服于你的管制。
2.完全禁止加剧了“禁果“效应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禁果效应”,
是说人们在好奇和逆反心理的作用下,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想尝试。
就像你越告诉孩子不能吃的东西,他越想去尝尝好不好吃一样,
你越是藏起来的东西,他越想拿来看看什么样。
很多时候,过度禁止反而会引发孩子更大的兴趣和关注,
你越不让孩子玩手机,他越会千方百计地把手机搞到手,争分夺秒地玩,
这种禁止反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吊胃口”。
03强行禁止可能引发悲剧结果广西南宁,一个12岁男生因为家长不让他玩游戏,一时想不开跳楼身亡;
浙江宁波,一个初三女生因为玩手机被父亲训斥离家出走,被困孤岛5个小时;
还有广州深圳,一个男孩因为上课玩手机被家长知道后没收,从10层楼跳下自*。
诸如此类的新闻可以说屡见不鲜。
对于手机上瘾的孩子,
家长的强力禁止很可能引发悲剧的结果。
所以对于儿子想拥有手机的愿望,我决定先不拒绝。
其实,防止孩子沉迷手机,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手机,而在于父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