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史者,对于隋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甚至,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
公元六零四年,对于还未称帝的隋炀帝杨广来说,是他毕生难忘的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死了,享年六十四岁,死于仁寿宫的大殿内,皇帝的权位最终还是由已经三十六岁的杨广继承。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杨广终于得到了多年付出的回报。
历史上,对于隋文帝杨坚的死,流传出很多故事,很多的史书典籍中,对杨坚的死因描写的神秘可疑,这些或多或少都是在向人们暗示:隋文帝杨坚的驾崩,是他的儿子杨广处心积虑弑父夺君的一场宫廷政治事件。
在史书上,对杨坚死的时候的描述是从容安详,放心的把大隋江山交给太子杨广,继而,安详的归天。在《隋书·何稠传》中,有着大段的文字描述,杨坚弥留之际对杨广是如何的交代托付。从描述的内容上,可以体现出杨坚当时有着清晰的思维,也表达出夫妻、父子之间的融洽关系,临终对杨广委以重任,对国家的发展也是寄以希望。
但是,除了这些,历史中还有各种的版本,其中,就有将杨广描述成了夺嫡、弑父、奸母、和篡权的卑鄙小人。经过历史的考证后对比,我们慢慢的揭开历史的真相,发现:那些将杨广描写成为一个恶贯满盈、奸*抢夺的故事,都有很多不合理的论点。
有正史对隋文帝临死之前的描述,时间都是发生在七月初十前后,这时杨氏之人都是知道杨坚命不久矣,也确实在三天之后,杨坚崩逝;在这个紧要的特殊时期,再笨的人也明白:杨广即将可以获得皇位,难道杨广自己会不知道。
但就在这个最后时刻,事事千变万化,事事小心谨慎的杨广,又怎么会如故事所以说:跑去非礼自己父亲的女人。 如果真相确是如此, 那么,杨广并非是好色成性,而是愚蠢。这种没有逻辑的事,怎么会在一个帝王之家发生?
此人,这些编出来的历史曾说过:被杨广非礼的对象陈氏,最初,还是协助过杨广争夺太子之位的女人,真想不通,这难道是想铺垫一下,说明杨广与陈氏有私情?那么,她又怎会在杨坚即将死亡之时,跟杨广在一起并且拒绝杨广,还对外大肆宣扬自己被非礼呢?
一个可以在宫廷里成为宠妃的女人,也绝不会是没有头脑的女人。
所以,这些分析都证明了这些史料记载前后的矛盾之处,它们不合常理也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经考究,最早出自隋末唐初赵毅所编写的《大业略记》之中,这本书内容多数是一些民间流传故事和传说,可信度存疑。
因为,历史上的隋末唐初时期,老百姓确实对隋炀帝的暴政是各种声讨,所以,这本书对杨广的描述,也就夹杂了一种怀恨在心的态度,书的作者借机发挥,就如同现在人们在网络渠道发泄自己的内心不满一样,通过吐槽或者杜撰来满足自己内心。
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个在原文中所记载的“杨广非礼其父的宠妃”其实是另有其人,这个女人并非是陈氏,原文讲的是一位蔡氏女子。《隋书》中对这个女人为何改变的初衷,现在,我们也无法真知晓其真实目的。
如果,我们用逻辑思维去推断,那么,就可以断定:原文中出现的人物本身就和杨广毫无联系,为了增加内容的合理性,最终,作者就窜改了这个人物,重新的制作了一个新的人物关系,并添油加醋的写一些更容易被人接受的“事实”。
也正是因如此,就再次证明这种说法的不真实性。,
虽然,这些都是后人的推测,但是,这段正史的源头其实就是野史,这也就导致在魏徵等人《隋书》中,对于这段“非礼事件”到杨坚崩逝都是简单的一笔带过。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考证杨广弑父的行为,所以,在文中作者用的就是各种暗示的手法表述。
再结合历史资料来讲,如果,有一个可靠的证据证明杨广弑父夺权,那么,后期的这些建唐的大臣早就昭告天下,去四处宣扬杨广的这种恶行,他们还怎么会不做声响的把这些事情掩盖起来,直至多年之后,才将这件事情用民间流传的形式公布与众。
关于隋炀帝杨广的这些事情,就是在这些野史和正史的夹杂中流传至今,将一个面目可憎,遭人唾弃的小人形象一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以至于,我们一想到隋炀帝,就总是用弑父夺君、篡夺皇位、暴君昏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
但这些都只是后人的评判,在公元六零四年杨广登上皇位后,他无论如何也意想不到,自己将来留给后人的会是如此印象。
崔瑞德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说道:“在中国的帝王中,他决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
参考资料:
【《隋书·何稠传》、《大业略记》、《资治通鉴·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