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评如潮,票房更是突飞猛进,成为今年暑期档的一匹黑马。电影中,哪吒从出生就注定是“魔”,但却要逆天而行,和命运抗争,最终拯救了陈塘关,十分感人。此电影也掀起了观众对中国神话故事,尤其是对“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从从《哪吒之魔童降世》谈起,来浅析哪吒形象的历史变迁。
二、哪吒的传统形象哪吒的神话形象诞生较早,早在唐朝时期,哪吒这个名字就已经出现。但人们熟悉哪吒,特别是民间文学中的哪吒形象,大部分来自于两部明朝的小说,分别是《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按照创作年代来说,《西游记》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而《封神演义》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前者较早。实际上,在明朝永乐年间有一部《三教搜神大全》,里面有哪吒的相关介绍。
《封神演义》沿用《三教搜神大全》的说法,说哪吒是禅教灵珠子转世,他的父亲是陈塘关总兵李靖,哪吒有两个兄长,分别是金吒和木吒。哪吒的母亲殷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才生产,可李靖一看,夫人生了个肉球,一怒之下将肉球用剑劈开。肉球里出现一个男婴,带着金镯、肚子上海缠着红绫。后来太乙真人上门收徒,取名为“哪吒”。
哪吒七岁的时候,到东海洗澡,用混天绫搅动东海,龙宫震动,最后哪吒和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敖丙打了起来,敖丙战败,被哪吒抽筋。哪吒闯下大祸,被逼偿命,哪吒不愿连累父母,割肉还母,析骨还父,被迫自尽。哪吒死后,太乙真人收回哪吒的“魂魄”,用莲花和荷叶给哪吒做了个肉身,哪吒得以“复活”。后来哪吒辅佐姬发,推翻商朝,最后使命完成,成为神仙。其实,《西游记》中对哪吒的描述,和《封神演义》基本相似,只是最后救哪吒的并不是太乙真人,而是变成了佛祖。可能因为《西游记》主要写“佛”,所以用佛祖来收场,比较和谐。
民间的哪吒形象,基本上受《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影响。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哪吒闹海》动画片横空出世,一度风靡国内外,获得国内外多个大奖。这部动画片代表着国产动漫的高光时刻,因此影响力巨大。哪吒“英雄、正义”的形象,激励了很多人。也就是在此时,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走出国门,在日本动漫、东南亚的一些电视剧中,屡屡出现“哪吒”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