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书名:《白洋淀纪事》
作者:孙犁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白洋淀纪事》是作家孙犁的集大成之作,收录其40篇短篇小说和散文,包括《荷花淀》《芦花荡》等名篇,描写抗日时期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故事。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战、土地改革、劳动生产的生活情景。
文章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生活见长,颇有诗意,充分表现出了战争年代民众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孙犁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的描写,用无邪的文字勾画出时代的未来,用文学之美来表达普通人的心愿。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推荐理由
《白洋淀纪事》用乐观从容的态度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战争的严酷和生活的艰难,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人物,尤其是女性们勤劳、善良、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如《吴召儿》中的主人公吴召儿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在斗争中游刃有余。《看护》中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用情之深也很见光彩。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疗救着每一个伤病员。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却是那么英勇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作者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也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一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作者把笔墨集中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事件,表现出作家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表现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精神风貌。作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茅盾先生在论及孙犁小说时说:“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在孙犁的笔下,他所关注的都是些小人物,是那些在抗战大背景下为了民族生存与解放而默默奉献着的普通人。在对他们的个性化描写和传奇式的记述中,展现那个时代的人们永不熄灭的信念,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的崇高精神。
延伸阅读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作品特点熔写景、抒情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作“诗体小说”,产生极大影响,形成数量可观的“河北作家群——白洋淀派(菏花淀派)”。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散文集《津门小记》、论文集《文学短评》。1958年将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云浮融媒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陆致彤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