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并非新闻内容,请知悉)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这里的“语”是“国语”,“文”是“国文”,全国解放后在叶圣陶等学者的建议下合二为一,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语文”一词。语文课以各种文章为载体,教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知识,例如古代名人的生平简介、一段历史时期的大致过程等等。在我们这个文明一脉相承几千年的古国,文化底蕴之深厚是其他文明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古代诗词歌赋中的名篇,也是各年级语文课本中必不可少的。
从小学语文课本上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到高中语文课本上的《琵琶行》,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都会有选择性地收录进语文课本,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能让学生领悟到浪漫洒脱;岳飞的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能让学生懂得珍惜青春年华。古代诗词歌赋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中精髓的凝结,在教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让它们不再只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
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体系中,《诗经》是绝对无法忽视的存在。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和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311首的诗歌,故而也称《诗三百》。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众多诗歌的作者已无法考证,相传是西周时期尹国国君尹吉甫所采集、由孔子编订而成的。在孔子的推崇下,《诗经》成为了儒家弟子的必读书目之一,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时,《诗经》也成为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正是由于这样重要的地位,《诗经》中也有不少名篇被收录进了语文课本。
最著名的莫过于《关雎》,作为《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其开篇所写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至今读来也是朗朗上口,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先秦时期的一丝美好。《关雎》以雎鸟相向合鸣联想起淑女配君子,是一首寓意美好的描写男女恋爱的诗歌。相比起《关雎》隐晦的美好,《诗经》中另一首被收录进语文课本的名篇《静女》,对爱情的描写就更加直接了: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歌的大意为:姑娘与男子在城边的角落约会,二人互相赠送礼物,表达对彼此的爱意。诗歌的主旨鲜明、大意简单,就是一首彻头彻尾的爱情诗歌。但这首诗歌却引起了家长们的质疑,认为其会对孩子起到启蒙的作用,让他们出现早恋的情况。事实上家长们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静女》被收录在高一的语文课本上,这个阶段的学生大约16岁上下,也正是容易“早恋”的高峰期。让这个阶段的学生接触这类爱情诗歌,也难怪一些家长建议将其从课本中删除。
除了当代的家长,古代大儒也对《静女》颇有微词。比如北宋的欧阳修在《诗本义》中就说“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南宋的朱熹也在《诗集传》认为“此淫奔期会之诗”。诚然,家长们的担忧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舐犊情深也可以理解,但笔者却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与其严防死守让孩子杜绝“早恋”可能,倒不如因势利导将他们引向正面。再者,即便是语文课本删除了这些诗歌,那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影视剧、音乐,家长们又能堵得住吗?
“情不知所起”,但情也并非是坏事,语文课本能够收录这些诗歌,就必然有其理由和合理性。如果课本上的篇目这也要删、那也要改,那么能够完全让家长们满意的东西可能所剩无几了。好的教育不是一味地去堵住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期望,而是对他们加以正确的指导和教育,让他们真正地理解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