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文学史上,有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因为它一反同时代其他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一种强烈的爱、狂暴的恨,赤裸裸地取代了低沉的伤感。
这部小说是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它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还有狂飙原始的情感。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评价它说:“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与执着,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绘出来。”
这部小说就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的《呼啸山庄》。
它之所以会如此震撼人心,除了故事本身的精彩以外,和它独特的叙述视角离不开!
01 《呼啸山庄》独特的叙述视角:采用两个第一人称的“我”来不断展开悬念每个小说家在创作之前必须考虑的就是视角问题,可以说,一部小说如果叙述视角选错了,那么整部小说的阅读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在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中,大部分作家会采用极具代入感的第一人称“我”,或者是最常用的第三人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以及全知全能上帝视角(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很像古典小说中的说书人),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就一反传统的叙述手法,她选了一个在2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都十分独特的叙述视角。
她没有像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写《简·爱》那样,用自传体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手法来写,也没有像简·奥斯汀写《傲慢与偏见》时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她匠心独运,用小说中两个次要人物的视角来进行叙述。
在《呼啸山庄》里,她用了两个第一人称的“我”,即房客洛克乌和女管家纳莉来承担叙述任务。而整部小说的宏观结构又是由洛克乌通过纳莉的视角来讲述的。
更加新奇的是,在他们两个叙述者的叙述中,又不断穿插着其他人物的叙述以此作为补充,因为洛克乌和纳莉是两个有限的视角,所以通过这样的补充,整个故事情节就能更好的展开。
洛克乌是小说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其实他是一个次要的人物,在故事中是一个外来客的存在,可艾米莉·勃朗特却偏偏赋予了他“重任”,由他将读者引到整个《呼啸山庄》的故事世界里。
他对于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所发生的一切都无从得知,所以表面上看来,他只能以一个不知内情的陌生眼光来观察猜测整个故事的恩怨,但是在整个叙述结构上,他反而是个非常重要的“聚焦人物”,因为我们读者是借由他来进入整个故事的。
艾米莉对于整个故事的开场,明显是经过设计的。
在整部《呼啸山庄》的开始,洛克乌拜访希斯克利夫,想租下他的画眉山庄,结果却被他赶到茫茫飞雪间。通过这第一个重要的动态事件,我们就能看出小说男主角希斯克利夫所统治下的呼啸山庄是个非常阴森残酷的世界,紧接着洛克乌又深夜翻到了小说女主角凯瑟琳的日记,他做了噩梦。
这个情节成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这部小说最大的一个悬念点开启了!这个悬念也成功贯穿了整部小说,有了这个悬念,整个故事才得以继续发展。接下来,叙述视角切换了,由女管家纳莉开始叙述这两个山庄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整部作品中,女管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读者解谜释疑,破除层层悬念,但艾米莉是天才型的作家,她在女管家不断的叙述中,又给读者引发了一系列的悬念。
所以,《呼啸山庄》成为了一部悬念感极强的作品,这与它独特的叙述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独特的叙事结构,所以它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所以它带给读者的阅读快感是狂风暴雨般的,而不是浅层次的走马观花式的“娱乐”。
如果换成常规的叙述视角,那么整个故事的悬念感就不会那么强,甚至可能会变得混乱累赘,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不会很理想。而艾米莉用这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视角,就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独特的叙述视角穿插着充满戏剧冲突的动态性情节(充满画面感的动作化情节,而不是干巴巴的叙述),几百年来,这部作品令无数读者念念不忘。
02 《呼啸山庄》的谋篇布局: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记得第一次看《呼啸山庄》,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并没有看懂,因为叙述视角不停的切换,而故事场景也变幻莫测,与我以前看过的文学作品完全不同。后来,我重温了一遍又一遍,才看懂其中的奥妙。
《呼啸山庄》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但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却并不典型,她并不按常理出牌,没有按传统的“时间顺序结构”来写,反而通过千变万化不断跳跃的场景来为读者铺设这个故事。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艾米莉就是按照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来安排故事的。
这就是贯穿始终的故事主线。艾米莉以此来谋篇布局,然后像一个成熟的导演,一会儿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里拍摄,一会又在阴森鬼魅的深深庭院中拍摄,通过不断的跳跃,不断的闪回(在传统电影手法中,用闪回的短暂形像来表现人物精神活动、心理状态和情感起伏的一种艺术手法),让故事一直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这条故事主线分别对应小说中的四大情节点。
第一条“爱”对应的是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当时,他们一个是弃儿,而另一个是养尊处优的小姐,却心心相印。而收养希斯克利夫的老庄主(凯瑟琳的父亲)一死,希斯克利夫的苦日子就来了,凯瑟琳的哥哥亨德雷觉得他抢走了父亲的父爱,所以对他各种虐待。
第二条“恨”对应的是凯瑟琳因为虚荣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希斯克利夫开始黑化,他决定出走,展开复仇。
第三条“复仇”对应的是希斯克利夫人性的疯狂和挣扎,三年后他脱胎换骨的归来,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一张口就是一句不朽的名言:“我,没有怜悯。”
他报复了所有人,折磨他的亨德雷、情敌林顿、甚至连对他一片痴心林顿的妹妹也没有放过。
他的愤怒之火并未停歇,他把手伸向了亨德雷的儿子哈里顿,还有凯瑟琳与情敌林顿所生的女儿小凯瑟琳。
然后,整个故事最大的转折点发生了---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了。
第四条“人性的复苏”对应的是希斯克利夫人性的觉醒。他看到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相爱,让他想起了当初他自己和凯瑟琳的爱情也是这么美好。
于是,故事的最后,他几十年的复仇之火终于熄灭了,人性中善的光芒还是战胜了恶之力。
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也以希望之光而结了尾。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穿越茫茫荒野,到最后终于回到最初,完成了一个生命的轮回。
“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望着飞蛾在石南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飘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这是全书的结尾,也是情感和力量的升华,两代人的爱恨情仇,终于可以随着呼啸山庄中的那缕青烟而随风散去了。
03 《呼啸山庄》蕴含强大的心理能量:转瞬即逝*之下的“永恒的震撼”《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天才,她一生经历简短,既未受过完整系统的教育,也没有爱情婚姻的实际体验,可她能写出“世界十大名著”《呼啸山庄》这样的爱情绝唱!
无数的传记作者告诉我们,艾米莉一生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颇有男儿气概,她酷爱自己生长的荒原,离群索居,最喜欢和大自然为友。她虽然只有短短30年的生命,但是她却因为《呼啸山庄》而不朽。
艾米莉的写作手法高超,她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阐述这个故事,人物视角的切换自如足以证明她的笔力精到深厚。
19世纪的爱情故事,今天看来依旧很精彩,没有过时,反而被时间沉淀成了经典。经典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经典,就是那些不被时间淘汰并且更加熠熠生辉的作品!
重温《呼啸山庄》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两个人的画,这两个人是东西方画坛的另类,却用与生俱来的天分,造就了极致的艺术。
这两个人是梵高和徐渭。梵高的画中,有不屈的向日葵在挣扎,还有那不灭的星空始终璀璨夺目、光芒万丈!而徐渭的画里,牡丹没有一丝富贵气,有的只是无尽的苍老和悲凉,除他之外,从来没有人会这样画牡丹!还有他的《枯木石竹图》,没有花叶相,只有一团苍老暮烟中!
《呼啸山庄》的浪漫主义色彩太强,所以它拥有最原始最震撼的感染力。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似乎还可以透过纸页穿越到那个遥远的时空,在空旷的荒原上,看到书中人物眼角弥漫泪水的哀伤,甚至还可以感受到,那灵魂一同带着喘息的挣扎。
叙述视角的不断切换、情节推动的步步激烈、淋漓尽致的人物、华丽飞扬的语言,看这本书处处都像在看电影一样,艾米莉用神来之笔,带给读者一场视觉盛宴。
有人曾说“《呼啸山庄》蕴含强大的心理能量,没有其他书籍能与之匹敌。读者推崇《呼啸山庄》,是因为其层层叠叠的叙述结构和丰富惊人的想象力,更因为《呼啸山庄》超越了爱情故事本身,展现了我们转瞬即逝的*之下的‘永恒的震撼’。”
超越爱情故事本身的人性,是《呼啸山庄》带给我最大的感触。
这份“永恒的震撼”,持久浓烈,令人难忘。
作者简介:潇湘清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以古琴和文字为此生道场,读者盛赞其文“如梅一样孤芳傲洁,看后令人回味上瘾”。已出版故事合集《精怪物语》,散文集《时光染红了流年》和长篇古言小说《明朝有意抱琴来》等多部作品正在筹备出版中。曾经受邀去大学和马云创办的云谷初中为学生开设故事创作讲座,好评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