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文学常识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 者:陶渊明
(二)字词解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 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 缘:顺着、沿着。
- 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 夹岸:两岸。
- 杂:别的,其他的。
- 鲜美:鲜艳美丽。
-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 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 复:又,再。
-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 欲:想要。
- 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 便:于是,就。
- 得:看到。
-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 若:好像。
- 舍:舍弃,丢弃,
- 初:起初,刚开始。
-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 行:行走。
-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 平:平坦。
- 旷:空阔;宽阔。
- 屋舍:房屋。
-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 之:这。
- 属:类。
-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 种作:耕种劳作。
- 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 悉:全,都。
-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 并:都。
-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 从来:从……地方来。
- 具:通“俱”,全,详细。
-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 要:通“邀”,邀请。
- 咸:副词,都,全。
- 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 云:说。
- 先世:祖先。
- 率:率领。
- 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 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 复:再,又。
-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 遂:就。
- 间隔:隔断,隔绝。
- 世:朝代。
- 乃:竟,竟然。
-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 为:对,向。
- 具言:详细地说出。
-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 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 余:其余,剩余。
-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 去:离开。
- 语:告诉。
- 不足:不必,不值得。
- 为:介词,向、对。
- 既:已经。
-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 遂:终于。
-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 高尚:品德高尚。
- 士:人士。
- 也:表判断。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规: 计划。
- 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 寻:随即,不久。
- 终:死亡。
-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四)主旨理解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 桃花源 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五)写作特色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
(六)名家点评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方东树《昭昧詹言》:“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
尤侗《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文生于情,情生于境。”
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