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网购的高中语文课本收到了,发现高一有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其余的都是选择性必修,分上中下三册。就是说,高中语文课本总共有5本。
据说,选择性必修就是高中毕业不准备考大学的人可以不修。我可以说这是脱裤子放屁吗?有人读高中不打算考大学吗?既然是必修,又加一个前缀“选择性”?那是不是还有一个选择性选修?
吐槽完毕,书归正传。
先说第一个问题:高中课本选了哪些文章?
整理了一下,发现高中课本中,必修上下册,文言散文总共有16篇:
1劝学;2师说;3赤壁赋;4登泰山记;5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6齐桓晋文之事;7庖丁解牛;8、烛之武退秦师;9鸿门宴;10谏逐客书;11与妻书;12促织;13谏太宗十思疏;14答司马谏议书;15阿房宫赋;16六国论(课本选的是苏洵版,古文观止选的是苏辙版)。
其中,2、3、8、10、13、15共6篇文章,这些同样选入《古文观止》。
而姚鼐、林觉民和蒲松龄是清朝人,他们的文章归到清,而《古文观止》只选到明朝。
剩下的就是诸子百家,《古文观止》一篇都没有选。高中课本包括荀子、孔子、孟子、庄子,共4篇。
漏网之鱼是《史记鸿门宴》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而高中课本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文言散文总共有16篇:
1《论语》十二章;2大学之道;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4《老子》四章;5五石之瓠;6兼爱;7屈原列传;8苏武传;9过秦论;10五代史伶官传序;11陈情表;12项脊轩志;13兰亭集序;14归去来兮辞并序;15种树郭橐驼传;16石钟山记。
其中,7、9、10、11、13、14、15、16共8篇文章,这些同样选入《古文观止》。
剩下的1、2、3、4、5、6共6篇诸子百家和《汉书》一篇、归有光一篇。
综上,也就是说,高中课本必修上下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总共选了14篇《古文观止》文章,占高中所有文言散文的43.7%。目录如下:
师说;赤壁赋;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屈原列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
所以,本质上说,读《古文观止》,真正的作用要到高中才能体现。
其次说第二个问题:高中文言文难不难呢?
我昨天晚上开始读第一篇荀子的《劝学》,给我的感觉是,难,难,相当难,而且,课本上的注释有许多含混的地方。
试举例如下:
第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坊间版本大多译成: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课本未注“可以”,显然,课本认为这是双音词,与今语同,不必注。但真的如此吗?
《战国策秦策》“冷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高诱注“以犹使也。”
由此可知,这一句其实应该译作:“君子说:学习不可以使它停止。”
第二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课本上注“槁”为“枯”,注“槁暴”为“晒干”,因为“暴”通“曝”,是“曝晒”的意思。那为什么“槁暴”变成“暴槁”呢?检索可知,课本注是从唐代杨倞的《荀子注》来的,杨倞注为“鞣,屈;槁,枯;暴,干;挺,直也。”(原文“輮”作“鞣”)
实际上,“槁”和“暴”同作动词,前者是“烘烤”,后者是“曝晒”的意思。
那“槁”为什么有“烤”义?《周礼考工记》中有“揉辐必齐”,郑玄注曰“揉谓以火槁之”,显然,“槁”即“烤”。其中,“揉”即“煣”,而“輮”通“煣”。
因此,这一句其实应该译作“即使又被烘烤、被曝晒,(也)不再挺直,是因为微火烘烤(已经)使它这样(了)。”
第三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受绳”,课本注“经过墨线比量”。有见过木匠干活的人都知道,“经过墨线比量”是指木匠在木头上弹墨线,只是“弹墨线”是不能使木材直的,一定是“弹了墨线”之后,再用斧锯等工具进行“砍锯”等“矫正”动作才能使木材变直。因此,“受绳”是双动词,而不是动宾词组。
同理,就砺,课本注“就,接近,靠近”和“砺,磨刀石”。“就砺”和“就戮”是一样的结构,是双动词,而不是动宾结构。凡是磨过刀的人都知道,“靠近磨刀石”是不能使刀锋利的,一定要磨才可以。
此处,“故”作“夫”讲,发语词,不译。因此,这一句其实应译为:“木材经过依墨线砍削就笔直,刀剑受到磨砺就锋利。”
我不知道学校老师会怎么讲,总之我很忧虑。学校老师如果负责任、水平高,自然能讲得仔细、妥帖。反之,就很堪忧。
有个网友提醒我说,读古文观止的文章,除字词外,其实最重要的是通过读古文观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深以为然!
预告一下:原计划的《古文观止》卷三将会无限期暂停,转而全力为孩子准备高中课本上的这32篇文言散文。
希望能帮到她。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