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讲史今存《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及元刊《全相平话五种》,大都按年讲述,详略参差不等,并分为若干卷集。
为照顾事件纷繁、内容复杂的特点,一般需分多次讲述,每次概括一个中心内容,用一句话作为细目。如《五代史平话》就分成五集十卷(今传本缺二卷),其中“唐史”卷上就列有“论沙陀本末”、“李赤心生李克用”等五十一个细目。而《三国志平话》则分为三卷共六十九个细目。
这些平话虽有细目,但未分章节。仅南宋前后之说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断为十七章。首章原阙,以下分别为“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入大梵王宫第三”等等,完全采用一章一目、段落分明的体制,故王国维认为此乃“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唐三藏取经诗话跋》)。
这些讲史平话,大多只粗陈梗概,细节描写不多,篇幅不长。最长的如《三国志平话》,也只八万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艺人不断进行加工。一是增添细节,反复渲染,加强其故事性,并吸收“小说”家的经验,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本来是通俗地宣讲历史的“讲史”逐步向历史小说过渡。
二是为了弥补篇幅渐长、讲述不便的缺陷,把原来分卷集细目的做法更加固定和完善,选择那些情节发展中的自然段落,即有断有连的地方分出章回,这样既突出了历史故事的阶段性,又照顾到它的连续性。
产生较晚的平话如元末明初的《西游记平话》可能就是这种略带章回体的平话,它主要还是供艺人讲述之用,但供人阅读的价值增加了。这种章回体平话的进一步发展,便成了章回小说,即成了以供人阅读为主的文学作品。这个发展过程主要在元末明初及此后一段时期。
早期章回小说如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刊本《忠义水浒传》、《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篇幅都大为加长,内容更加丰富,但分回立目的形式仍很简陋。
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每则有七言单目。《残唐五代史演义》分八卷六十则,亦为七言单目。今存万历本《春秋列国志传》分八卷、二百二十六节,每节为七言或八言单目。
到明万历以后,章回体逐步得到发展。现存《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已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双句,但参差不对偶。万历间世德堂本《三遂平妖传》二十回,回目亦为双句不对偶。这些双句回目,一般都用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到明末清初,章回体例才得到了最后的完善。这个时期的章回小说如毛本《三国演义》、金本《水浒传》,都以整齐、对偶的七言或八言双句回目来突出主要情节。
特别是《红楼梦》,全书统一都用八言双句工整的对偶回目,并注意以抒情的笔调来隐括内容,而不是简单地概括情节,使回目本身得到诗化,成为小说审美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我国章回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才得到最完善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