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五个小时,怀着敬畏的心情,拜读萧红的代表作品《呼兰河传》。
起因在于之前的一个同事在读这本小说,且是同事的妈妈推荐她读的,然后就好奇,什么样的故事能让五十岁的中年人对它赞不绝口呢?今天的一个下午,外面下着雨,我在写字楼里,静静的看完了这篇作品。
这个版本很简单,封皮是灰绿色,一条银色的弯曲的河流从上到下穿行而过,肃静整洁。翻开书皮,里面没有其他大作家作序,没有引荐,直接就是目录,三个部分: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然后就是第一章,故事开始了。
开篇第一章写了寒冬下的呼兰,大地,手背,呼气,呼兰的街道,街道上的商铺,每个商铺里发生的故事,街道的故事,东二道街的大泥坑…
笔法细腻独到,在作家的笔下,我仿佛看到了呼兰的全貌,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商铺 ,它门口的牌子是什么,它在街道的哪里,都在眼前一一呈现。街道上的人,什么神情,什么穿着,和掉在泥坑中的马绝望无助的样子,周围人救它的动作,都好似一副副画面铺展开来。卖麻花的故事好像就发生我们身边,现在也有那样调皮的孩子和无奈的妈妈;一块普通的豆腐撒上红油大酱就能让读者口生涎液…
第二章,跳大神,放河灯,娘娘庙大会。这些当地的盛举被作者描写的细致入微,我觉得,是在为后面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做准备。因为后面发生的故事,都和县城里的这些民俗传统脱不了关系。
第四章开篇讲了祖父的后花园,后花园的布景,祖父的疼爱,温馨,小女孩的灵活可爱,让人动容,我相信有人能体会作者小时候的那种开心,因为肯定有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第四章后部分讲到了栓车的这户人家,然后,团圆媳妇出现了。
第四章前后内容反差太大,前一秒我还沉浸在祖父的温馨,花园的无限乐趣中,不曾想下一秒就撕开了小说中最血腥的一幕。
我几乎是颤抖的心看完了第五章,团圆媳妇的故事,我想,那个年代发生这样的事,应该不足为奇,因为闭塞,封建,迷信,把一个活生生的12岁的女孩子折磨致死,手段残忍,泯灭人性。封建思想影响下婆婆对她的辱骂虐待,因为大声说话,大口吃饭,能干,婆婆要通过打的方法让团圆媳妇规矩起来,吊着鞭打到昏死;烧红的铁烙两个脚底,半个月下不了床;只因团圆媳妇的一声反抗说我要回家,便认为是鬼神附体,后面跳大神,乱喝药,甚至被强迫脱光衣服,被人摁着泡在滚烫的大缸里,那里是烧开后的水,从上往下浇,昏死过去后,就用针扎指尖或泼冷水让她醒来。然后再泡进缸里,再昏死,再不择手段让她醒来。反复三次。
团圆媳妇死了。死于那个年代,死于人不如畜牲珍贵,死于鬼神,死于身边人的残忍,死于周围人的麻木无情。
团圆媳妇的婆婆,因为刺扎了手指,不舍得花钱,没有及时用药,后面手胀的像个面包,最后也知道要用药。怎么就没有人设身处地的去想,烙铁烫脚底心是什么感觉?把人泡在滚烫的水里,何人能承受?哪怕被开水烫一下,都会疼得爆粗口吧!
后面第六章讲了二伯,第七章冯歪嘴子,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芸芸众生的一员,二伯痛恨地主却又渴望自己有钱,喜欢别人称呼他二爷。冯歪嘴子一生都在磨房,四面漏风,他短暂的幸福是拥有过妻子和儿子,而妻子在生完孩子后离世,在周围人看戏的眼光和期待中,静静的生活着,努力着。
呼兰河发生的故事,有其时代性和必然性,但是让现在的人读起来,难免心惊胆战。我几乎能感觉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普通大众有多么愚昧无知封建,有多残忍。我相信,在当时,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出现在呼兰,也存在于中国的各个角落,那些偏僻的,深远的地方,有多少个团圆媳妇?多少个冯歪嘴子?多少个翠姨的故事?冯二成子的故事?
最后用作品中的一句话来结尾: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
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