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这句话往小了看,是个生活事件,往大了看,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这句话告诉你,在生活中,不要和拿武器的人去讲道理,不要跟要你命的人讲道理。
从哲学方面来看,是“文明”和“野蛮”的较量。
有一本书,讲了一个故事,诠释了这句话,它就是《蝇王》。
《蝇王》这本书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成为当时大学校园里的畅销书,受到西方的评论界的重视,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把这部小说评作当年最佳小说,被列为“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成为英美大中学校文学课的必读书。
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竟然有这样的魅力?
这是一个有关孩子们的故事。
它是一个不仅仅跟孩子有关的故事。
它还是一个让人看了之后一点都不轻松,甚至有一些沉重的故事。
《蝇王》它讲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未来的核战争中,有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英国向外撤离,在一个荒岛上失事了。这群孩子们起初欢乐无比、齐心协力,后来因为意见分歧产生了两派,最终以“野蛮”的实力派取得了胜利。
可以这么说,《蝇王》也许是一个揭开人性黑暗面的故事,它可以看作是来自智者的灵魂拷问。
《蝇王》这本书的故事框架虽然是虚构的,却是真实的人性描写。把一个真实会发生的事情,放在了一个虚幻出来的一个荒岛上来讲,也可以看作,作者戈尔丁把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投射到了这个岛上。
1983年,戈尔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蝇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的代表作。
可以想象一下,
一群孩子在未来的核战争发生后,被失事的飞机丢到了一个荒岛上,没有一个大人。
没有大人,也就意味着没有“秩序”、没有现成的食物,他们获得了完整的“自由”。
可是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甚至是有些残酷,有些黑暗。
在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个孩子,他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更让人感到痛惜。他就是一个悲剧,那他为什么会有一个悲剧的命运呢?
一、他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他是一个胖胖的男孩子,双亲早丧,他由姨妈抚养长大,姨妈开着一个糖果店,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所以有些胖。他有气喘病,还是一个近视眼。他从三岁起就开始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经常会进行一些思考,想到 一些别的孩子想不到的问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常常生病,躺在病床上,所以会有时间经常去想一些事情。”
如果放在现在,他可能会让人感觉很呆萌,有些傻傻的可爱。他内向、自卑又缺失安全感。
他竟然会把自己的绰号告诉别人,他只是希望因此可以交往到一个真正的朋友。
这个绰号不好听,甚至有歧视、有嘲笑、有那么一些不怀好意的味道。
别人叫他:“猪崽子”。
“我不在乎他们叫我啥名字,只要他们别用在学校时常叫我的那个绰号。”
他的同伴听到这里开始感兴趣了,当然谁会对一个未知的东西不好奇呢?
“那个什么绰号?“他悄悄地说。”他们叫我猪崽子。“
”猪崽子!猪崽子哟!“
他的同伴听后又笑又跳,谁听到这里不会笑不会叫呢,何况是一些孩子哟。
就这样,在这个故事里,这个绰号一直跟着他,直到他死。
这个绰号和他的命运是那么地如出一辙。即便他的建议是那么有道理,甚至都可以用正确来说,可是结局却是那么悲惨。
他把绰号告诉同伴的时候,是那么信任他人,是那么渴望得到平等的友谊和尊重。甚至有一些乞怜。
可是得到的却是不在乎,嘲笑。直到他死,才让别人泛起一丝怜悯和痛惜。
“拉尔夫——请别叫!”
猪崽子担心地绞紧了双手。
“我说过不要——”
“猪崽子哟!猪崽子哟!”
他的希望落空了,对于有悖于他的要求,让他受到嘲笑,他只是无力的央求,这种央求当然没有任何效果。到最后,他们都这样来称呼他,他的意见,他的抗议通通无效。
他们给他一个理由,就是叫“猪崽子”总比叫“胖子”好听。
可是换作是任何人,都不会这样认为。
猪崽子默认了,因为他自己无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