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了解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变化。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过程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概况。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及日德兰海战的概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识记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分析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难点:正确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这两幅图片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些特点?对!新式武器的使用和战争的破坏性。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结果如何?战后的国际秩序有何变化?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创设情境,设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有哪些?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自主学习
1.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枪*,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图片情境
合作探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史料一 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
英 |
德 |
法 |
美 |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
1.3 |
4.6 |
1.9 |
8.1 |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
3 |
2 |
4 |
1 |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
1 |
4 |
2 |
5 |
史料二 “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集•近代部分》
思考:(1)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基本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什么?
(2)根据史料一、史料二,分析这种局面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现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取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
(2)英德之间的矛盾尖锐,以及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成为世界战争的根源。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线与主要过程?
自主学习
1.战线
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2.过程
(1)第一阶段:1914年,德国进攻法国,主张“速决战”,马恩河战役中德国失败,“速决战”计划*;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3)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图片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