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林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733—804),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通茶道,他所著的《茶经》(共三卷),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文化的专著,并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被人们誉为“诗仙”和“诗圣”,陆羽被人们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并祀为“茶神”。《茶经》三卷是他于唐上元初年(760)隐居江南各地,并且对这些地区茶业进行考察,即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对茶树的栽培、育种和茶叶的加工等。然后又陆续研究如何对茶进行品饮,如用什么样的工具泡茶、贮存茶,泡茶时水的温度如何控制等,从而总结出一套经验之后而写成的。
读《茶经》时可以知道,陆羽对茶的总结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从《茶经》开篇起,就谈到了茶的缘起、形貌、字源、生长条件、栽培方法、鉴别方法和效用这七个方面。并且最本真地将茶全面展示,特别是道出了中国“茶德”的发端。从这个时候开始,饮茶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极大提升。
紧接着,他谈采摘茶叶,造茶用的工具等。这就是采茶用的篓子,蒸煮茶时用的灶、釜等。通这些制茶工具,使我们知道了一块茶饼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就是通过采茶、蒸茶、捣茶、焙茶、封藏等工序,才能形成一块茶饼。
然后他又谈到了“造”的问题。这就是同天时、地利、人和等,密切联系在一起。例如,《茶经》中谈到采茶时是这样写的:“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说的就是下雨时不采,晴天有云时不采,天气晴朗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放在甑上蒸熟,用杵捣烂,放在模具里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储藏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谈到关于茶的器具时陆羽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就是既包括了饮茶之具,也包括了煮茶、品茶的用具。在陆羽看来,这些都是十分讲究的,从而构成了茶文化的重要方面。
谈到这些之后,就是关于煮茶的问题,这里同样十分讲究。所谓煮茶,在陆羽那里就是分为煮水和煮茶两道工序。煮的时候先把水煮至第一沸,再加盐后煮至第二沸,最后加入茶,煮至第三沸。这其中包括了选炭、控火、选水等,这些都是十分讲究的。煮好之后便是考验技艺的关键,由此甚至演变成为宋代著名的斗茶。
煮好了茶之后就是饮茶。陆羽在这里再次强调了茶的作用,这就是能够提神。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需要。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的发展从最初的药用、食用、饮用,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上的享受,并且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进阶之路。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品茶又体现出了一种礼。例如,谈到茶招待客人的时候陆羽是这样写的:“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十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说的就是味醇的好茶,一炉只煮三碗,味道差一些的最多煮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为五人,就煮三碗分饮;有七人时,就煮五碗匀分;假若是十人以下,可不必管碗数,只要按照缺一人计算,把原先留出的“隽永”补所缺的人就可以了。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陆羽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所形成的茶文化是同儒家的“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陆羽还特别指出了茶的产地问题。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茶主要产于中国的南方,即四川、湖北、陕西的陕南地区、河南的豫南地区、安徽和江苏的淮河以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这里又可以看出,陆羽经过调查后,指出了这些地方的茶各有特色。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我们认识到今天茶产地的情况。
谈到茶文化概略的时候陆羽还指出,品茶又是一种极高的修养。这就是可以知道那些林间溪边,新泉活火的高雅之士的饮茶风尚。最后他指出,把所写的《茶经》全文用白绢书写出来,并且悬挂在室内,供人随时观赏。
谈到了《茶经》之后我们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就是《茶经》不仅反映的是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如健体、提神、解渴等。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一种文化,特别是反映出了人的一种修养。之所以把茶与人的修养、精神境界等密切联系在一起,体现出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之后,便开始向更高的精神生活方面追求。
《茶经》出自唐代,说明了中国进入到唐朝的时候,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陆羽的《茶经》写于公元760年。这个时候虽然已经不是盛唐了,而且唐朝已经是逐渐走向衰落。但是,至少说明了这个时候社会经济文化仍然比较发达。因此,作为精神生活之一的茶文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自从茶文化产生之后,便一直延续着,这种高雅的文化生活最初是一些文人墨客所享有的。然而,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这种文化今天在普通老百姓那里早已体现出来了。今天我们清楚地看到,品茶早已遍布了整个中国。这就是类似于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所表达的那样,品茶早已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正是我们读《茶经》时所思考的。
来源:闽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