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丛谈
闲暇无事,随意翻看枕边图书,连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给我了很多故事素材。众所周知,我的平台比较倾向武林中的故事,接触武术圈的人也常常讲述各门派的逸闻。
这套《江湖丛谈》是我国著名评书艺术家连阔如先生所著。20世纪30年代,连阔如先生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
今天我们摘录一下,过去传武中“扬名立万”的部分,供大家学习,了解那个逝去的武林。
“踢场子”,也叫砸场子,就是找碴和其他武人较量,将其打败,使其不敢在自己的地盘活动。其源起多是好事的武人向卖艺人挑衅,搅散他们的卖艺场所,才有了“踢场子”的说法。以后把到教武术的拳场挑衅,把专向武术高手挑战等主动寻衅的行为都包括在“踢场子”之内了。
“踢场子”在旧武林中是常见的事。论起原因不外乎“拔份立威扬名”。
“踢场子”也有规矩,称作“文踢”、“武踢”。
“文踢”,就是当众通过“春点”和“点春”盘道,互相诘难,看双方谁对答如流,谁张口结舌。
再是各自讲述武艺门道、拳理拳法,看谁一知半解,不懂装懂。
三是讲述门派历史,上辈名人,看哪方影响巨大,哪方辈分高,令输者丢人现眼。
“武踢”,就是动手较量,看双方的武艺高低。
“踢场子”一定分个胜负,才能算“踢了”,还是“没踢了”。
“踢场子”伤人免不了,但绝不能死人,一旦有人被打死,那就要经官动府,致人死亡者一定要承担法律责任。
我们这篇文章着重讲“武踢”,“武踢”大致有下列几种。
1、登门叫阵
叫阵的人,多是身怀武功,意图成名的人。打败名气大的武师,是迅速成名的捷径。被叫阵的人多是名气大、年纪老、成名早、有地位有影响的武师。
曾有祖孙二人登门李尧臣的武术茶社,指名道姓要和李尧臣比武,那人的孙子虽然输了,但老者却赢了。李尧臣心服口服,甘愿拜师学艺,结果学到了上乘绵掌功夫。
京武注:徐浩皓峰先生的《武士会》主角也成描述过,武人很悲哀,要么赢了,扬名立万;要么一席裹身,暴尸乡野。还好当时,主角是明白人,看到挑战的八卦名家,一直在踢毽子,断了念头。
2、激人自来
这种“踢场子”的人,目空一切,每到一处,恨不得把当地习武人都打服了。这种人往往采用摆擂台的方式向这一方武人叫阵。
清晚期,一个跑到沧州庙会上投擂的和尚,挑起的旗子上写道“拳打南北二京,脚踢运河两岸”。这是明摆着向沧州武林挑战,用这副对联激怒沧州高手前来应对。结果是镖师李冠铭气不忿前去攻擂,李冠铭大胜。
光绪年间,有个山东人马永贞,狂妄自大,跑到扬州设擂,张挂出“打遍扬州无敌手”的条幅,激人比武。结果遇高手仓耳子,二人比试力拉货船。结果马永贞惨败。
3、给人拴对
这种做法是第三者从中使坏,对甲说:乙说你武艺平常,经不住他三拳两脚,趁早关门歇业,散了徒弟。对乙说:甲说你的功夫是师娘教的,稀松又稀松,打你白玩儿,趁早卷铺盖回老家。
传来传去,两边结怨越来越深,终致约定交手比武,分个胜负。这中间传话拴对的人心怀鬼胎。浅了的是想看个热闹,看个笑话,唯恐天下不乱。深了的是要借刀*人,利用一方平了另一方,从中渔利。
还有更甚者,能让两个门派之间结上“梁子”,挑拨道:某某门派说了,专打某某门派,一打一准。结果造成两个门派几代结仇,互“踢场子”,几代不止。
4、起哄寻衅
这种“踢场子”的人,类似流氓行径,他们专欺负老实人,或专拣“软柿子”捏,专在别人的教拳场子边上练拳、教拳,给人捣乱,还冷言冷语,冷嘲热讽,逼你让出场子,要么就交手过招,实干一场。
当年有这么一位,跑到中山公园一位老拳师的场子边上捣乱。老拳师有涵养,不滋事,任其自由。可惹恼了一旁观看的练六合螳螂的老拳师单香陵。单香陵上前与之理论。那人本是来“踢场子”的。既然单香陵出来“挡横儿”,那自然是话不投机。二人动起手来,那人被单香陵打倒,愤愤而走,从此再未露面。
5、临时起意
这种“踢场子”往往是被踢者引来的。本来没有人来“踢场子”,这位卖艺者或教场者,无意中表露出看不起别门别派,炫耀自己武功门派的意思,引起旁观者甚至路人中习武人的不满。练武之人多火气大,涵养差,包容心更差。于是临时起意,去砸人场子,这种事也是不少见的。
6、恶霸行径
这一种“踢场子”,多因被踢者忽视了江湖规矩或故意藐视江湖规矩造成,而“踢场子”的人则是地方势力,地头蛇、称霸一方的人。你既然藐视江湖规矩,就是藐视当地恶霸,他自然要来“踢场子”。
这种事又多发生在卖艺人的身上。依旧时江湖规矩,卖艺的每到一地,先要去拜访当地豪绅,表示要“借块宝地讨些生活”。还要拜访当地名武师,表示尊敬之意。如果失了这个礼,会被认为欺压豪强,自然要被“踢场子”。
“踢场子”的结局,大约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输者甘拜下风,自愧武功不济,从此隐名埋姓,退出江湖,或是从此收敛,刻苦练功,不再四处招摇。或是从此再也不来此地,免生事端。
第二种,输者不甘失败,立志报仇雪恨。从此刻苦练功,希图卷土重来。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第三种,心怀凶险。为了挽回脸面,出胸中恶气,纠集团伙,以见不得人的手段进行报复,甚至*人放火。
第四种,是出现戏剧性结局,就是失败一方认输服软,或磕头拜师,或赔礼道歉,或结为兄弟。总之,化敌为友,皆大欢喜。
“踢场子”是一种武林恶习。自打新中国成立,这种恶劣习俗几乎绝迹了。说明武林在净化,武林人思想在升华,武林和武林人,越来越文明有礼了。
京武在西瓜视频里,剪辑过大量的武侠动作片,各友可以去赏析,编剧套路无非儿女情长,江湖相望,苦练神功,报仇决斗。江湖就在我们身边。愿天下习武之人,踏实练功,强身健体,多为传承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