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作者自述:
我叫王希维。现于辽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大一年级。与中文系的许多师范生一样,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爱好古典诗词,喜听京剧,尤其钟爱《红楼梦》。我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值得终身研读追索的“宝藏之书”。是她,为我打开了探寻那片“世外桃源”的窗口;是她,让我接触到众多鲜活跳脱、秉性各异的女子;是她,教给我审美、人情等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是她,带给我文风上、性格上的诸多改变……这部巨著,对我的影响是内化的,更将是终生的、永恒的!
作者
王希维
她,独得曹公偏爱,既是杏花又是玫瑰,还在十二钗排序中越过二姐姐,仅次于钗黛和元春;她,虽为闺阁女儿,却有须眉英气,表现出“心却比,男儿烈”的胸怀抱负和“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冷静审视;她空怀补天之才,却逢末世之运,虽堪称行将没落的侯门中最后的改革者和政治家,却因双重“错位”的尴尬身份而难以施展。她,就是被曹公誉为带刺玫瑰的贾家三姑娘探春。
一、双重错位的形象塑造
(一)才能与身份的错位——才秀人微的处境
1. 才秀:老鸹窝里出凤凰
曹公评价探春为“才自精明志自高”,其中,“精明”显然是精细明察,精诚待人、光明磊落之意。毋庸置疑,这个黛玉眼中“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三姑娘,在贾家四春中有着卓尔不群的才气。下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首先,探春有文墨之才。
她最擅书法。探春在大观园里的院落名为秋爽斋,斋名典出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学堂于立秋之日大书‘秋爽来学’。”房内的布置更是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儿,显得疏朗而富书卷气:“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笔筒自明末至清一直盛行不衰,是文人墨客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艺术品。一个女子不工刺绣却擅书法,见微知著,足可见她不同于一般大家闺秀的爱好兴趣。而贾家四春分别对应着琴棋书画四项才艺,探春的两个丫鬟又分别名唤侍书、翠墨。元妃省亲时,特命探春誊录众姊妹的诗稿。探春对书法的擅长可见一斑。
她具有突出的文墨之才和独特的审美品味。她的诗才虽不能与钗、黛、湘、琴相较,但在贾家四春中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也曾吟出:“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的佳句。另外,她常常攒下月钱,托宝玉给她带些朴而不俗的新鲜玩意儿、名人字画。且她对美的感受力相当敏锐,认为唯有那缠丝白玛瑙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真可谓将日常生活过出了诗意和情趣。
再者,探春有组织才能。
元妃省亲后,众姊妹奉旨搬入大观园。在园中,探春敢想敢做,给众人发去请帖,筹划组建海棠诗社。正如她所说:“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大家积极响应,一招皆到。
探春作为诗社的首倡者,始终积极组织并参与诗社的规章制定、场地选择以及诗词活动,甚至带领众姊妹打着聘请凤姐作”监社御史“的旗号,向她讨要活动经费。对于一个身处闺中的小姑娘而言,这是何等的魄力啊!
正因为有探春的发起和众姊妹的参与,才有了后来有关海棠、菊花、雪景、桃花、柳絮层出不穷的奇思佳句,也才有了众人大啖螃蟹、争食鹿肉的红楼“名场面”。可以说,探春此举,开了园内众人集会同乐的先河,更为大家内心诗性的种子提供了一片温暖的沃土,功不可没。
更重要的是,诗社联诗是整部《红楼梦》中极为重要的情节,众人的性格各异乃至命运遭际,都作为伏笔深埋于一首首各具特色的诗作中。曹公将这一重要情节的开端设置在探春身上,足见他对三姑娘的偏爱和这一人物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