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小时候,父亲的菜园有两处:一处是正式的自留地——不到一分的田土,离家差不多有两百多米远;另一处是自垦地,父亲在大路坎下的小溪边开垦出小块土——只能容七八棵瓜藤的位置那么大。
那丘自留田,一边是淤泥,常年积水,根本不能种什么,另一边父亲开挖出很小的几块菜土用来种菜。
记忆中,父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忙碌着。也许是无暇顾及菜土的管理,不管什么季节的菜,父亲菜地里长出来的菜总是没有别人家的好,每年也是简单地培作茄子、豆角.、辣椒、萝卜、包菜等几个农村常备品种。
因为菜地小,栽种的菜也不多,我家往往无法等到青辣椒变成红辣椒,再剁碎做成辣椒酱,大多数的菜只能仅仅保障我们在饭桌上的日常。
小时候,我们兄妹仨比较喜欢吃瓜菜。可小溪边的那处种瓜的菜土,时时受山洪的冲击,瓜菜因而也影响很大,难得有好的收成。
那时,我很羡慕别家的孩子拿着一条黄瓜津津有味、吧唧吧唧有节奏地生吃,而父亲种的黄瓜只能在饭桌上当菜吃。有时实在太想吃了,就在母亲切瓜时,像猴子似的快捷地从菜板上抢出一块塞进口里跑出门外。炒熟的黄瓜味道永远没有那种略带青涩、微甜的口感好。
我最喜欢吃的南瓜收成也和黄瓜差不多,父亲的那几株瓜藤,每年难得长出像邻家那样搭着瓜架,再用草绳拴着的澄红色的大瓜来。因为父亲种的瓜藤就是让它寄伏在溪流边的灌木丛上,好不容易长出几个小瓜来,我就要每天都要看望一下,心里暗暗祈望它们快快长大。藤上长出了几个,哪根藤上的瓜大,哪根藤上的瓜小,我都清清楚楚。好不忘容易等到瓜长得有碗口大个,就赶快告诉母亲要她摘下来作下饭菜。那时候,我家的锅里永远等不到父亲的菜地的瓜长大长老的时候。
尽管如此,父亲总是想方设法维持着我们一家人的温饱,家里的床铺底下每年也总有几个老南瓜,那是父亲跋涉几十里山路从外婆家挑过来的。不只是因为我喜欢吃南瓜,更多的是逢年过节全家人享用,或亲戚来了,家里能拿出这一道招待菜来。
大约是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家从老宅里搬出来,在生产队上的山冲里新建了几间土砖房。那时大多住大宅屋,单出来建房的很少,傍山而建,全部是人工担挖出来的地基,因新屋很偏僻,离原来的菜地相隔也很远,父亲又舍不得用新居临近的田土作菜地,于是便在自家的屋前、屋旁开垦菜地。
新宅地的都是红泥沙土,土质不宜种植蔬菜,父亲自个儿一锄头一锄头把屋旁山上的灌木杂草挖出,然后又一锄头一锄头开挖出山体的红泥土,再一担担挑出堆在屋西边的位置。现在,屋西边的竹山就是父亲当年开垦菜地担出泥土堆积而来的。
开垦出来的菜地,不管如何施肥,莱都长势不好。于是,父亲又从山下的稻田里挖出肥沃的田土,一担担挑上来培堆在红泥沙土上。刚开始几年,菜地里种植的蔬菜,品种比较单一,收获也不怎么好,种出来的菜也仅仅只够我们一家人吃。
在我读初中至师范的六年时间里,应该是我家最困难的时候。刚建新房,我们三姊妹一个读师范,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不是义务教育免学费的时期,我至今无法想象,当时父母是如何煎熬维持着家庭的生计,特别是父亲如何能坚持艰辛开挖、乐观经营屋前的那片菜地。
等我毕业参加工作,大妹正好也考取了郑州邮电学校,小妹也进初中了。放假回家,看到父亲经营的菜地有模有样了。菜地可以称之为菜园了,篱笆围成的区域是专种青菜类的,菜地一垅一垅很整齐。瓜菜的区域都用竹杆搭做瓜架连成一片,我可以很随意地在自家的瓜架摘黄瓜生吃,屋里的床底下也大量堆放着老南瓜、冬瓜,想怎么吃,母亲都能满足我们的口味。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亲菜园的土壤颜色都变成黑黝黝的了,一年四季,菜园总是一片生机盎然
等我娶妻生子,自己开始起灶生火做饭的时候,父亲总会不定期地送菜给我。那些菜都是他当日清晨从菜园里摘集,走五、六里路,搭乘班车进城送来。
再后来,两个妹妹也相继成家立业,父亲担心原有的菜园面积小,种出来的菜量少不够分,于是又开始不断开挖、拓展菜园地。
现在,父亲的菜园有了四处地方,都很成规模,原来只能在菜市场购买的菠菜、茼蒿、香菜……如今,在父亲的菜园里都有,园的菜土一年四季绝不会空闲着,一年四季保准有新鲜菜给我们享用。
每每回家,父亲总是在菜园里劳作,非常用心地经营属于他的那片天地。我们每一个人喜欢吃什么青菜他大都很清楚,总是想方设法在自己的菜园里,把我们喜欢吃的蔬菜种出来。
有时,偶尔因为菜籽种的原因,没能种出菜来,都特别的懊悔。记得有一年,特别还交代小妹要她在网上购买菜籽种,说什么当地种子公司没有我们吃的那菜籽种。
父亲的菜园,从不缺少儿孙们喜欢吃的蔬菜。每逢知道我们回家,父母一定会早早地去菜园里把菜采摘好,一定会剥掉腐茎烂叶,像萝卜之类的还一定会把泥土洗净,收拾得干净整齐。等我们回家时,父母已经把菜分成几份摆放在地上,等我们拖回城里。
菜园,已成为父亲老年生活的主旋律,他乐此不疲地劳作,把菜园当乐园,把对子女的爱深深地寄托在菜园里。我真切地希望父亲的菜园能永远经营得茂盛、丰富,祝愿父亲和母亲一如这菜园子一年四季充满活力,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作者: 李潋滟 平江县汉昌镇新城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