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一一张仲景《伤寒论》自序
南阳医圣祠仲景塑像
2003年的“非典”和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名医,众方之祖的东汉坐堂医鼻祖张仲景先生。其所创制的麻黄汤,麻杏石甘汤,三拗汤,大小柴胡汤,桂枝汤,大小白虎汤等均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减厄苦为一时,扭众疾以防传变可谓千八百年以来,仍功效立专。
明、清的《长沙府志》中均记载有:“张机.字仲景,长沙太守,时大疫流行,治法杂出,机著伤寒论金匮,方行于世,民赖全活”,为纪念张仲景大堂诊病的品格和业绩,后世中药房多冠以“XX堂”。
《伤寒论》成书背景
自东汉建安纪年以来,张仲景博采群书,广纳良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书简成册。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这个病名,在春秋战国时就已有之。在东汉时成了各种急性热性型传染病的总称,包括的范围很广。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东汉末年是一个气候剧烈变动的时代。
建武二十六年,《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中记载到:
“郡国七大疫”
七个郡国发生很大的瘟疫。
建武二十七年,北边的匈奴也爆发了罕见的瘟疫,这场瘟疫还伴随着旱灾而来,使匈奴元气大伤:
“人畜疫死,旱蝗赤地,不中国之一郡”
汉桓帝延熹年间,“阴阳易位,当暖反寒,春常凄风,夏降霜雹”;
汉灵帝光和六年(184年)冬“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六月“寒风如冬时”。
除此之外,雹、霜、雪、严寒等极端天气的记载,不绝于史。
王莽篡汉之后,反抗他的绿林军中也发生过: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分散引去”
根据《晋书》记载,公元157年,全国有5600余万人口,到了公元257年,全国人口仅剩1600余万,百余年间人口缩减了三分之二!
即公元156年,“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人”
书作内容概况
全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该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
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
医圣祠墓祭联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抄辑与发展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被太医令王叔和在偶然中发掘到o。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王叔和就是在三国末期的大疫之中把张氏学说运用到临证当中,对仲景有关辨证的理论,施治的方药进行全面的观察,从而整理编次了这部煌煌大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