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正是读书时。
我一直以为《格列佛游记》是童话故事,看了才知道是不折不扣的社会讽刺小说。格列佛周游的四国: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智马国,内容极其丰富,相关解读也特别多。
小说被冠上很多头衔,有说“写给小孩的书”,有说“科幻小说”,有说“虚构类小说的先驱之作”等等。毛姆赞叹小说文体精彩绝伦,“有机智和讽刺,有巧妙的构思,洒脱的幽默,泼辣的讥嘲,痛快淋漓”。
《格列佛游记》自1726年出版就很受欢迎,不到一星期就销售一空,出版商让五家印刷厂同时加印。但作者斯威夫特很不满,因为出版商为了逃避出版审查,把他的原稿改得面目全非,不仅有删节,还增加颂扬英女王的内容。因此,1735年版本才是公认的“首版”。
用今天的话,《格列佛游记》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格列佛(Gulliver)的名字也有深意,源于gullibility,意思是容易受骗上当。
在英国安妮女王统治时期,除了神学和宗教著作,最畅销的是航海作品和游记。斯威夫特紧跟风潮创作了“航海冒险小说”,以写实的手法详细描写航海、风向、潮汐、经纬度等细节,甚至标注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的地理方位,一度让读者信以为真。
记得和朋友闲聊,有些“热点”不吐不快,于是大家迂回写历史、写故事、写其他国家地区……你看,斯威夫特把要说的话都写到小说里,不仅自己写得痛快,小说还成了传世之作,一举两得呢。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
邪恶的“小人国”格列佛是个讲求实际的英国人,他学医成为外科医生,生意失败后出海谋生,他有语言天赋,记性又好,去不同地方都注意观察风土人情。
在一次前往东印度群岛的途中,风浪太大,船翻了,他漂到一个岛上疲惫入眠,醒来发现自己动弹不得,身长不到六英寸(约15厘米)的小人儿捆绑了他,见他挣扎就放箭、用长矛刺他。
他被运送到皇宫,皇帝比其他人高出相当于我们一个手指甲的高度,显得格外威严。
这是小人国“厘厘扑腾”(Lillput),大臣时常奉旨表演高危的跳绳舞蹈。
谁跳得最高,舞得最棒,又没有掉下来,谁就继任这个官职。
“厘厘扑腾”内忧外患。
内忧是国内党派之争:高跟党和低跟党。高跟党的人数多,但权位都在低跟党手中。太子想交好两党,因此一只鞋跟比另一只鞋跟高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外患是与邻国交战,战争起因是各自捍卫磕鸡蛋的权威。
话说皇帝爷爷一次磕鸡蛋,习惯性磕大头,被蛋壳划破手指,于是他下令全体臣民吃蛋时必须先磕小头。国民痛恨这条法令,引发叛乱。大头派不能担任任何公职,论述也被禁止。为此,大头派叛逃邻国“不赖富思古”,又有国内党羽的暗中支持。两国已经交战三年,各有胜负。
格列佛利用身材优势,轻轻松松帮助“厘厘扑腾”打败了“不赖富思古”,皇帝颁给他最高爵位“那大可”。然而他不赞成皇帝吞并邻国的决定,惹恼了皇帝。
你为君王立下过丰功伟绩又算得了什么,如果你在一事上拒绝满足君王的*,那么即使你以前立过天大的功,也马上等于零。